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4篇
  免费   153篇
公路运输   539篇
综合类   844篇
水路运输   503篇
铁路运输   581篇
综合运输   1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Municipal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that support active transportation (AT), which refers to human-powered modes of travel, such as walking and cycling. Municipal-level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land-use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consider multipl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to inform decision-making and investments in AT. Evidence around the fiscal benefits of AT investment for local government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d. This scoping review sought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evidence regarding investments in AT and opportunities for savings on municipal expenditures and revenue generation. In total, 7060 records were located and screened; of which 162 full-text articles were reviewed. Ultimately, 23 articles met our in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The available evidence focuses on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AT in the areas of tax revenues, property values, consumer spending and employment, all of which are relevant sources of revenue generation in municipal operating budgets. An evidence gap was identified regarding A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and benefits corresponding to municipal expenditures (e.g. maintenance cost savings). Notably, a large portion of literature was published after 2009, suggesting that municipal-level evidence on the fiscal benefits of AT investments may just be emerging.  相似文献   
72.
文中对煤浆沉降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表明质量分数和粒度是影响煤浆颗粒沉降速度的主要因素。然后,从煤浆沉降特性角度出发,总结了管道输煤工程中煤浆制备、筛检超粗颗粒、煤浆储存、长距离管道输送以及终端脱水等环节需采取的相应措施及要求,为煤浆输送管道安全、经济、可靠地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根据BIM技术的特点,以某陆域口岸项目为工程背景,介绍了BIM技术在该项目施工全过程的主要应用点与技术成果。该项目全面使用BIM技术,为项目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使得项目安全可靠完成,并为今后类似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使用BIM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对项目未来运维阶段的BIM技术运用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4.
根据重力相似准则,采用比尺为1∶100的整体模型,进行某宽浅河道低水头水电枢纽口门区的通航安全性研究。采用ADV三维流速测量系统进行流速测量;采用标准矩形量水堰控制模型流量;采用差动式尾门调节模型水位。由于河道地形及枢纽布置的原因,上游口门区流速过大,下游口门区形成大范围回流。通过扩大河道过流面积,移除下游河道中心连续小岛,增加闸孔等措施,减小下泄水流流速,改善河道整体水流状态;通过加长导航墙,改变导航墙透水面积,优化口门区域地形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确保过闸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75.
刘堃  李家华  杨彪 《水运工程》2018,(10):183-188
针对BIM技术在填海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深圳机场三跑道填海工程设计中采用AUTODESK平台,以基于云端的协同平台进行协同设计,将各专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了传统设计的沟通、协调难题,且根据勘察资料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Civil 3D软件进行基槽和海堤施工图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及精度,为BIM技术在水运行业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基于改进移动最小二乘法对结构可靠性问题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具体方法是使用椭圆范数代替二范数来度量样本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并根据上次迭代所得到的响应面在中心点处的法向量与坐标轴所成角度,对影响域进行旋转变换;从而将样本点的权重大小由样本点与中心点、响应面的距离共同决定,并将每次迭代得到的响应面函数在中心点处的法向信息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77.
基于考虑水体斜压的MIKE3数值模型的HD模块和Ecolab模块,对长江口及附近海域水动力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并将验证好的模型用于分析预测实施北支中束窄工程对周边水动力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束窄工程围填后,北支流速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北支上段汊口处受到南支涨潮的影响,涨急流速有增大趋势;北支束窄工程对盐度的影响趋势为北支区域盐度值有明显的降低,对枯季北支的盐度倒灌南支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工程实施后,北支河口处磷酸盐、无机氮与叶绿素a含量增加明显;北支中上段磷酸盐与无机氮平均浓度略有降低,而叶绿素a含量整体有上升趋势。工程围填对南支及外海区域的水动力特征及营养盐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8.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不同阶段的地形分析,定量分析不同工程阶段影响下北槽丁坝群坝田冲淤厚度以及地形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程阶段,北槽南北侧坝田冲淤差异受工程进度影响,总体呈逐年淤积趋势,南北侧坝田呈"洪季多淤、枯季少淤积"的状态,北侧坝田淤积厚度大于南侧。北槽主槽与坝田地形变化在2010年之前变化较大,2010年之后,主槽基本趋于稳定,变化较缓,坝田则持续淤积。  相似文献   
79.
蜀山泵站枢纽船闸对引江济淮工程航运至关重要,是连通长江与淮河,确保引江济淮航运干线畅通的控制性工程,其闸室规模大、工作水头高、输水能量高,输水过程水力学问题是船闸设计的关键环节。结合工程地质和结构设计,船闸拟采用形式最为简单的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输水过程船舶与船闸自身安全能否满足相关要求需要开展细致研究。通过比尺为1∶25的物理模型试验,对其输水过程船舶停泊条件、水力特性及引航道水流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荐的输水系统布置和阀门开启方式下,各项水力指标均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0.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来沙量大幅减少的实际情况,在长江中游荆江窑监河段新河口边滩护滩工程缓流区,开展了仿柔性植被水草垫促淤结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对水草垫促淤结构的设计思路、构件设计、促淤机理和施工工艺进行阐述,并对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该结构丰富了航道整治工程促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