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94篇 |
免费 | 123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312篇 |
综合类 | 4189篇 |
水路运输 | 3001篇 |
铁路运输 | 1612篇 |
综合运输 | 8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02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413篇 |
2021年 | 471篇 |
2020年 | 494篇 |
2019年 | 389篇 |
2018年 | 407篇 |
2017年 | 451篇 |
2016年 | 404篇 |
2015年 | 581篇 |
2014年 | 827篇 |
2013年 | 665篇 |
2012年 | 975篇 |
2011年 | 928篇 |
2010年 | 780篇 |
2009年 | 715篇 |
2008年 | 682篇 |
2007年 | 886篇 |
2006年 | 725篇 |
2005年 | 437篇 |
2004年 | 296篇 |
2003年 | 201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46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根据某种机理建立的交通流模型需要通过模型标定和验证后才能具体应用到实际中.通过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陕西省西安市二环主干路和浙江省舟山市昌洲大道上上下高峰时期内的车辆微观运动录像进行技术处理,提取得到了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车辆微观运动轨迹数据.根据这些交通流数据,采用Levnberg-Marquardt算法,分别对跟驰理论中2个典型的跟驰模型,即惯性模型中的敏感系数、安全时间间隔、最小安全车间距、允许速度和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理想速度、安全时间间隔、静止安全距离、启步加速度和舒适加速度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针对惯性模型,当允许速度大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8m和0.58 m/s,当允许速度小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22m和0.49 m/s;针对智能驾驶人模型,利用早、中、晚3组数据进行标定,得到的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2m和0.10 m/s,0.07m和0.10 m/s,0.75m和0.27 m/s.因此,惯性模型与智能驾驶人模型都可用于描述城市主干路近饱和状态(即跟随车辆的最大速度远小于允许速度的行驶状态)下的车辆跟驰行为,而且当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加速度指数取较大的值时,它较前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2.
103.
因应资通信技术发展,智能型手持设备逐渐普遍,应用程序蓬勃发展改变人类传统行为模式甚巨.其中,运输相关之应用程序多样化发展,功能包含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交通信息的提供、车辆派遣的预约、交通票证的订定、观光游程的设计等.依据台北市交通局统计2013年民众透过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查询次数,每月已高达6 000万次以上,实有必要针对运输类应用程序所衍生之效果进行探究.论文主要研讨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所提供的交通运输信息对用户旅运行为之运具选择影响,透过问卷调查,进行个体运具选择模式之构建,以分析台北市旅运者在受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对于运具选择行为转变之影响,期能了解ITS结合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的交通信息服务对于提高公共运输便利性之效益. 相似文献
104.
根据两船相对运动的特点,利用两船模相对运动的测量数据,运用基于自回归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了两船相对运动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运动姿态的预报值.通过本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到满意的相对运动预报精度,为两船补给波浪、补偿装置的开发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了研究先简支后连续的T梁桥的整体切割拆除关键技术,以三洲沧江拆除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大桥实际情况制订了针对性的大桥上、下部结构整体拆除施工方案。验证了采用2台80t汽车吊分别站位于旧桥左右幅,将左幅旧桥各跨8片独立的T梁分别进行吊运的绳锯切割拆除方法为最优方案。以典型的简支T梁桥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拆除工程中T梁桥的力学性能变化。针对三洲沧江大桥的下部结构特点,特别对水上桥墩的拆除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钢抱箍平台上拆除盖梁的方案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下部结构拆除方案的可操作性。本桥梁绳锯切割拆除工程的优化方案及关键技术的应用为相似桥梁切割拆除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在传统制动电阻设计中,获得电阻元件表面传热系数主要依靠设计经验或者定型产品的温升试验数据,并没有定量的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制动电阻运行过程中的瞬态温度变化情况,验证制动电阻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制动电阻元件表面传热系数进行了研究,以稳态条件下求出的表面传热系数为基础,建立了电阻元件的瞬态温升计算模型,并综合分析了导热和辐射换热对电阻元件温度的影响。通过与制动电阻产品温升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瞬态温升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为制动电阻工作温度的模拟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为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效益,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有序发展并保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顶层设计的角度创新研究佛山市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综合开发总体策略。首先,梳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特大城市的佛山市现阶段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工作中面临的利益共享机制缺失、沿线土地未提前收储、场站选址规划统筹不足、轨道建设与综合开发时序错配等实际问题;然后,在建立合理开发的整体协调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战略统筹、提前土地整备收储、探索多元供地等开发对策;最后,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线路(4 号线一期、2 号线二期和 11 号线)沿线用地规划实践为例,从顶层政策问题、顶层规划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统筹问题)、土地问题(土地整备收储、多元供地模式问题)、TOD 建设模式问题等多个层面,探索建立符合佛山市特色的综合开发顶层设计实践路径,提出适合佛山市实际的 TOD 综合开发总体策略,有效指导沿线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实施落地,为国内类似的都市圈特大城市提供有借鉴意义的顶层设计实践经验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建立多质点城市轨道交通仿真模型,以深圳地铁1号线为研究背景,将优化列车之间车钩力作为控制目标,在列车达到某一恒速运动和恒力启动加速运动2种工况下,分析车钩力与牵引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依据车钩力仿真结果,提出列车评价车钩力标准,得到列车合理控制策略。其间,采用2种模型并行试验、牵引力合理分组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试验结论。并基于列车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仿真试验的合理真实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地铁车辆运行标准前提下,列车在恒力启动加速以及恒速运行2种工况下,可验证最优控制策略并非列车牵引力平均分配控制策略,进而可得到列车最优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