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7篇
  免费   155篇
公路运输   795篇
综合类   693篇
水路运输   323篇
铁路运输   254篇
综合运输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挂篮施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优化的挂篮施工方法,并对该工法优化方面进行较详细的探讨和实施。  相似文献   
72.
对6根大比例钢筋混凝土空心梁进行静载和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每根梁取不同荷载幅度,研究不同疲劳次数下梁受压区混凝土和受拉区的钢筋的应变、梁的跨中挠度以及裂缝发展情况,得到不同的疲劳荷载应力幅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空心梁的疲劳寿命;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到钢筋混凝土空心梁疲劳荷载作用下的S-N曲线,为由钢筋混凝土空心梁构成的桥梁结构寿命预测提供依据。对钢筋混凝土空心梁疲劳破坏后的钢筋进行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解钢筋混凝土空心梁疲劳破坏后钢筋力学性能的退化情况。  相似文献   
73.
在隧道支护结构中采用湿喷工艺喷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技术可以提高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符合混凝土向高性能、绿色化、施工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在宝鸡-兰州复线东巨寺沟铁路隧道选取试验段中实施湿喷工艺喷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作为支护结构,并作永久性支护结构,免除二次衬砌工作。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该铁路隧道试验段采用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了未支护和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支护的隧道相比较,支护后的隧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得到了减小,隧道变形微小。隧道变形实测结果表明:隧道的变形微小,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4.
生态护坡根系纤维土强度和变形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目前在土坡工程防护设计中,植被防护土坡一般还仅局限于园林工程师的活动范畴。然而,在提倡环境保护的今天,利用根系发达的植被,把园林工艺学和土力学与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结合到一起应用到实践中去,可以很好地实现硬化和绿化的和谐统一。为此开展植被护坡的根系固土实验研究,借鉴纤维加筋土的研究思路,研究1 mm粗和1~2 cm长的根系纤维,在不同根系拌合长度和拌合量时对根系复合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研究结论:实验表明根系能够提高土体的粘聚力c,但一般不改变土体的内摩擦角φ,类似于加筋土的试验发现;根系对土体延展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年生植被长的根系更加有利于边坡防护。  相似文献   
75.
根据济南泉域富水砂卵石地层特点,通过文献调查、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并借助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并优化基坑下卧弱隔水层注浆加固方案,得到注浆加固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提出端头井土体加固与封闭止水帷幕下辅助降水的关键技术,研发基坑降水回灌一体化系统及配套装备,攻克传统回灌技术存在的抽灌分离、回灌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施工难题,阐述回灌水质处理、自动加压回灌及水位联动回灌等关键技术创新点,改良回灌井过滤器设置及止水段施工技术,形成富水砂卵层基坑封闭降水与回灌工程关键技术,对推广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的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6.
阐述了覆盖层秦淮河对戴家岗段航道水下钻孔爆破的影响,介绍了内河航道水下钻孔爆破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7.
以果园二期桩基为原型,对6个钢护筒与钢筋混凝土短柱结构和2个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压试验。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以钢护筒厚度、配筋率、配箍率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护筒与钢筋混凝土短柱结构中,钢护筒与箍筋对核心混凝土均有约束作用,且双重约束效应明显,有效抑制混凝土裂缝开展,使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塑性和韧性。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对钢护筒与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承载力、塑性及延性性能影响显著,随着箍筋间距的减小,构件的承载力及延性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8.
为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在南京港龙湾港在四期水工码头Ⅱ标段引桥圆形立桩施工中,采用新型的平板玻璃钢模板,替代传统的钢模板或木模板施工方法。对玻璃钢板的制作和施工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采用玻璃钢模板施工法浇注的圆柱,其光洁度完全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并且工艺简单,节约成本,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9.
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褥垫层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0.
Sandy sediments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of the Baltic Sea are often characterised by large numbers of biogenic structures which are produced by macrozoobenthos speci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devised to quantify how the interaction of such structures with the near-bed flow regime affects the sediment flux. Most experiments were done with simplified replicates of structures generated by typical species commonly found in the Mecklenburg Bight, starting with solitary structures and regularly-spaced arrays in a range of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densities, followed by a complex benthic macrofauna community, both artificial and alive. A laboratory flume channel, equipped with an acoustic Doppler flow sensor and a topography scanning laser, was used for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s (2 mm horizontal step size and 0.3 mm vertical resolution) of sand erosion (220 µm median grain size, at 20 cm s− 1) and fine particle deposition (8 µm grain size, at 5 cm s− 1). Sediment transport threshold valu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layout. As a rule-of-thumb, both the erosion fluxes and the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t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below 2%, expressed as percent of the sediment surface covered, i.e. roughness density RD). Above densities of 4%, erosion almost stopped inside the test arrays, and deposition remained well below the level of unpopulated areas. An attempt to extrapolate these findings to field conditions (using field current velocity data from 2001) showed that the net flux switched from erosion to deposition for densities above 5%. These parameters can now be integrated into a numerical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coupling waves, currents, sediment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t the Baltic Sea Research Institute (IOW), Rostock, Germ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