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5篇
公路运输   148篇
综合类   55篇
水路运输   44篇
铁路运输   29篇
综合运输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在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十多年中,由于建设标准化体系不完备而造成的工程问题频繁出现,并且各线路建设方案也有差别,致使北京地铁建设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不利于线网的建设发展.对目前工程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技术标准的需求进行调研,指出北京轨道交通有必要建立满足自己网络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标准化体系建立首先应以提高网络化建设技术水平为目标,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实施主体,开展标准化技术文件的编制、发布、更新和补充,同时建立监督审查机构,落实标准化在工程中的实施情况技术文件应涵盖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等工程项目领域,应以不降低创新水平、不影响建设效率为主要原则,突出网络标准化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建立标准化体系应在充分总结既往地铁设计、建设和运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落实顶层设计理念,建立管理体系、技术文件体系和健全的审查机制,促进和提升工程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02.
首先,简述广州市2005—201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情况,回顾上一轮线网建设的发展历程及运营成效;然后,总结广州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管理体制、融资模式、线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有益创新和可贵经验;最后,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后续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303.
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04.
文章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文献资料,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其研究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要不要"开展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态势下"怎么办"以及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如何做"三个方面展开。同时,提出未来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应从加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多学科视角的综合分析、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典型做法剖析等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5.
矿料间隙率作为沥青混合料主要体积指标之一,对沥青混合料合理的体积组成设计及优良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查阅、汇总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矿料间隙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最小值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沥青膜厚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认为基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现有矿料间隙率最小值标准不太合理,今后应对集料特性、集料级配组成以及沥青膜厚与矿料间隙率的相互关系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应结合实体工程路面混合料的性能,建立更加合理的矿料间隙率标准或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306.
纤维塑料筋混凝土梁长期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纤维塑料筋(FRP筋)混凝土梁长期性能试验、时随分析和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首先介绍不同种类FRP筋的应力松弛试验,研究表明AFRP筋的应力松弛较CFRP筋更为显著;总结预应力与非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表明采用AFRP筋或较低强度混凝土时,梁的长期变形相对较大;分别阐述基于截面时随曲率的非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时随分析方法和基于龄期调整有效模量的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截面时随分析方法;介绍非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长期变形的设计计算方法;最后对今后FRP筋混凝土梁长期性能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07.
波浪水池中畸形波生成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飞  杨建民  李欣  肖龙飞 《船舶力学》2016,20(8):1059-1070
畸形波具有异常大的波高,容易对海洋结构物造成巨大破坏。世界各大海域均有畸形波发生及其引起的海难记录,其生成机理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测畸形波时历的基础上,有必要在实验室中实现畸形波的生成,从而揭示畸形波的生成机理及其对海洋结构物的作用机理。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畸形波所产生的海洋环境条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畸形波成因假说,并相应地形成了多种畸形波生成模型。色散聚集方法通过控制成分波相位使波浪能量定时定点聚集,简单高效,仍为大多数的畸形波生成研究的首选。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提出或应用了迭代方法对畸形波模拟结果进行优化,以修正非线性波波作用引起的相位、幅值偏离。另一方面,薛定谔方程呼吸子解作为畸形波的一个原型,也在畸形波的生成模拟中得到成功应用。该文针对上述畸形波在数值波浪水池或物理水池中的模拟方法作了综述,可为进一步开展畸形波的机理研究及其对海洋结构物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08.
极端波浪与海洋结构物的强非线性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极端波浪的极大破坏力,其与海洋结构物的强非线性作用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评估极端波浪可能带来的严重破坏,有必要对极端波浪作用下海洋结构物的波浪爬升与抨击、强非线性波浪力、结构载荷与运动响应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数值计算、模型实验及小波分析等手段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探索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结论。该文对极端波浪与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和现有结论作了综述,可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09.
为促进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实现道路铺装结构的智能感知功能,综述了融合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道路铺装感知信息组成,包括路域环境感知、车辆荷载感知、路表功能感知和结构响应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路铺装结构分级感知设计思想;针对目前道路铺装感知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初步构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最后提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铺装结构的感知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区域环境、服务需求、工程造价和发展趋势等因素,依据“安全优先、分层递进”的思想进行分级设计,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应涵盖感知系统、材料设计、布设组合、感知性能保持、计算理论和设计指标及要求等内容;在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感知特性的设计内涵不明确、感知技术的实施标准不统一、感知铺面结构的性能保持技术不健全和感知数据处理与应用不标准等问题,未来其在公路长期性能观测科学网的建设、道路科学合理养护决策的制定和适用于中国的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的研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10.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与其矿物组成、细观结构和含水率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形成机理、计算方法以及测试手段。为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深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认知,综述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发展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首先讨论了不同类型土体的细观结构差异,分析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形成的细观机理,对比分析了砂性土与黏性土非饱和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的差异性;其次总结了几种较为典型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对不同非饱和参数的取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多种用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测试的新仪器与新方法,如非饱和土直剪、非饱和三轴以及非饱和土环剪装置等,部分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在中国仍处于空白状态,值得中国同行借鉴。根据上述分析,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①应进一步从细观角度开展不同结构土体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水相互作用对宏观非饱和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②应根据土质类型、含水状态和应力状态等因素综合确定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参数,提出相应的抗剪强度计算方法,并逐步尝试将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应用至工程实际;③进一步改进现有非饱和抗剪强度测试仪器,使之可以控制多种试验变量,优化测试方法,进一步提高试验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