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71篇
公路运输   395篇
综合类   407篇
水路运输   156篇
铁路运输   87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沥青路面的压实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年限的重要指标,该文分析了材料、外界温度、压实工艺和混合料的种类及性质等各方面因素对沥青路面压实的影响,其中又侧重于温度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  相似文献   
62.
详细介绍了高真空击密法的原理及施工控制要点。通过工程实例,以浅层平板载荷及重型动力触探检测结果和沉降观测数据为依据,证明高真空击密处理软土地基有工期短、效果好等优点,在一定意义上将强夯法推广应用到了饱和软粘土。  相似文献   
63.
为了确保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强度,结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特性及工程实际,提出了新的碾压组合工艺,并将该工艺应用在试验道路上。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碾压工艺使得水泥稳定基层的压实度随着碾压次数呈直线增长,说明这种机械组合充分利用了静碾压实和振动压实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64.
以宝兰客专兰州枢纽工程某一涵洞为背景,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该湿陷性黄土地基,通过现场浸水与未浸水载荷试验,分析处理后地基的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既能有效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又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浸水后地基承载力差异较小,沉降变化明显;垂直渗透深度大于水平渗透范围.  相似文献   
65.
在某大型公路工程的软弱地基处理中,分别进行了冲击压实处理和强夯处理的试验。在2种施工方法的工后检测中,分别对于密度、压缩模量、面层强度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2种方法的工效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对于这种地下水位埋藏浅、压缩模量和标准贯人击数较低的软弱地基,冲压处理的效果和工艺效益均要优于强夯处理。  相似文献   
66.
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复杂地基加固中的综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提高复杂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小残余沉降,运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对天然地基和回填层地基进行了充分处理,某些地基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7.
应用振冲密实法处理大面积吹填砂地基时,常会遇到两个关键技术问题:1)如何将疏浚吹填料的细粒含量控制在15%以内; 2)深层水下地基处理时难以一次振冲至目标深度。为此,结合2个海外振冲地基处理工程,开展技术对策研究。检测结果表明:所提技术对策能较好地解决上述振冲密实处理吹填地基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8.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外海、深水、厚软基地质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对传统桩基与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对比,提出港珠澳沉管隧道采用PHC刚性桩、高喷柔性桩、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基逐步过渡到天然地基的地基及抛石+碎石垄的组合基床方案。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及观测数据证明提出的新型复合地基及组合基床方案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效果显著。提出沉管隧道基础沉降主要组成及复合地基建议的沉降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针对目前广泛遇到的海外港口建设工程中强夯设计参数选择和强夯施工监测等问题,详细对比分析了中、欧、美规范和手册中强夯法适合土类、设计参数和施工监控等。对比发现,中、欧、美规范和手册关于强夯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理念,欧、美广泛采用能量法设计施工参数,而中国则通过强夯后的加固效果指导施工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0.
王中  柳延江 《水运工程》2019,(S1):52-56
重力式码头前后轨道梁的沉降差异是港口建设的难题。前轨道梁作用在沉箱上,沉降量不大,沉降过程在施工期基本能够完成;后轨道梁一般作用在棱体上,考虑到沉箱的安全,一般不采取夯实处理措施,靠回填料自身密实,导致在使用期沉降量明显大于前轨,影响设备运行。若采取灌注桩基础,由于灌注桩需要穿透块石或开山石的棱体,给灌注桩施工带来很大难度。以国投曹妃甸煤码头续建工程为例,采用棱体陆上、水下多层强夯工艺,有效缓解了前后轨道梁沉降差异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类似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