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篇
  免费   182篇
公路运输   591篇
综合类   457篇
水路运输   192篇
铁路运输   235篇
综合运输   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71.
基于凸包模型评估不确定腐蚀对现役船舶剖面模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役船舶都存在船体构件的腐蚀问题,由于影响腐蚀的因素很多而且不确定,造成腐蚀对船舶总纵强度评估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凸包理论,建立了评估不确定腐蚀情况下现役船舶最小剖面模数的数学模型,并以现役散货船为例,计算得到考虑腐蚀不确定情况下船体横剖面最小模数的极值范围。  相似文献   
872.
通过室内小比例尺模型试验,模拟了双向土工格栅在粉煤灰堤坝中相同边坡坡比下,未加筋与加1层、2层筋等不同结构形式在坡顶荷载作用下坡顶沉降和边坡的变形规律,研究了土工格栅加筋参数对堤坝边坡结构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筋能大幅提高堤坝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3.
结合实际工程地质特点,采用强夯置换对不良地质路基进行加同,处理前后载荷试验结果表明:强夯置换处理此类建筑垃圾填埋场能够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路基土体承载力能提高2倍左有;施工过程孔隙水压力与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表明,强夯置换置换体对路基土体的挤密作用是土体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4.
郑万高铁巴东隧道穿越的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岩,具有一定膨胀性,遇水软化,自稳性差,在三峡库区被称为"易滑地层",并且隧道洞身穿过50 m长断层破碎带,采取有效的地层加固措施极为必要。在对泥岩基本地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超前帷幕注浆方案,并结合洞身超前管棚提高帷幕胶结体的承载能力,最后通过钻孔成像、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帷幕注浆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表明,帷幕注浆后,掌子面围岩加固止水效果良好,有效保证了富水泥岩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75.
港区超软弱吹填土层快速加固技术是针对围海造陆工程中的超软吹填土层直接进行快速加固而无需晾晒硬化的一种技术处理措施,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一次性施加荷载而不会引起地基失稳,较传统真空预压法具有极大的工程优势。结合惠州荃湾港软基处理项目,根据经验设计初步确定设计参数,并对表层地基承载力进行预测,对设计参数进一步优化,对比分析3种排水板间距下软基加固的效果,结合工程造价、加固效果及设计安全储备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了最优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876.
宋俊强  唐研  李凌 《水运工程》2015,(7):179-183
对于新近吹填淤泥形成的超软土地基,常规浅层软基处理后表层形成的硬壳层承载力有限,还需吹填80~100 cm的粉砂作为满足后续机械插板施工的持力层。依托天津南港工业区港区航道、港池挖泥结合吹填造陆工程(B03路西侧造陆3区)软基处理工程,通过试验,对比分析3种浅层超软土加固处理新技术方案,并对3种方案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满足一定承载力的前提下,达到不吹填或少吹填粉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7.
本文详细介绍了BS EN 1992-1-1:2004中裂缝控制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运用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可为海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8.
为实现钢桥面板纵肋对接焊缝疲劳开裂的主动加固,提出基于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的主动加固方法,即通过栓接Fe-SMA并采用热电阻激励使其自动产生预应力实现主动加固.为验证其有效性,采用ANSYS软件建立港珠澳大桥的单纵肋节段试验模型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利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对纵肋对接焊缝处疲劳裂纹前缘的应力强度因子进...  相似文献   
879.
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首创于1964年,由于当初设计时荷载标准较低,再加上多年超载运营,桥梁产生了许多病害,导致承载能力下降,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一实际公路双曲拱桥为工程背景,从设计和计算角度研究了其病害产生的原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横向联系对桥梁整体刚度、强度及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并提出增设新横系梁的方法提高桥梁整体刚度.通过加固前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比,说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对于双曲拱桥的加固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0.
为了更加有效且可靠地自适应协调交通流量,以减少车辆的停车等待时间为目标,提出了3DRQN(Dueling Double Deep Recurrent Q Network)算法对交通信号进行控制。算法基于深度Q网络,利用竞争架构、双Q网络和目标网络提高算法的学习性能;引入了LSTM网络编码历史状态信息,减少算法对当前时刻状态信息的依赖,使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同时,针对实际应用中定位精度不高、车辆等待时间难以获取等问题,设计了低分辨率的状态空间和基于车流压力的奖励函数。基于SUMO建立交叉口的交通流模型,使用湖北省赤壁市交叉口收集的车流数据进行测试,并与韦伯斯特固定配时的策略、全感应式的信号控制策略和基于3DQN(Dueling Double Deep Q Network)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3DRQN算法相较上述3种方法的车辆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25%以上。同时,在不同车流量及左转比例的场景中,随着左转比例和车流量的增大,3DRQN算法的车辆平均等待时间会有明显上升,但仍能保持较好效果,在车流量为1 800 pcu·h-1、左转比例为50%的场景下,3DRQN算法的车辆平均等待时间相比3DQN算法减少约15%,相比感应式方法减少约24%,相比固定时长的方法减少约33%。在车流激增、道路通行受限、传感器失效等特殊场景下,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即使在传感器50%失效的极端场景下,也优于固定时长的策略10%以上。表明3DRQN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能有效减少车辆的停车等待时间,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