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30篇
公路运输   192篇
综合类   150篇
水路运输   292篇
铁路运输   35篇
综合运输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31.
在汽车的正面碰撞中,前纵梁的作用尤为明显,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碰撞性能。研究了前纵梁单独碰撞和在车身上碰撞的异同,探讨了诱导槽及其位置的作用,提出了前纵梁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32.
防滚架是现代汽车赛事中保障乘员人身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国际汽联对防滚架相关技术要求,建立了二菱EC9A车型的防滚架有限无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对防滚架进行了静侧翻动力学仿真,得到防滚架关键部位的应力和变形曲线,并对该型防滚架结构强度进行了评价。该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对防滚架的设计与强度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3.
制动过程主要由制动前的反应过程以及制动后的减速过程组成.研究制动后避撞行为对于理解驾驶人的避撞行为、建立制动曲线模型等有着重要作用.利用配有8自由度运动系统的高仿真驾驶模拟器,研究了驾驶人在不同前车减速度(0.3,0.5,0.75g)和不同车头时距(1.5,2.5 s)的制动后制动踏板操作行为.利用ANOVA模型分别比较了驾驶人制动后制动踏板操作行为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踩踏板速率随着制动时车头时距的减少而增加,并且随着前车减速度的减少而减少;新手驾驶人的踩踏板速率普遍大于经验驾驶人;相比于前车速度的改变,驾驶人对制动时车头时距的变化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34.
罗卫星 《中国海事》2014,(11):31-32
文中简要分析了目前内河船发生事故后擅自开航的原因,从提高船员安全意识、优化事故险情上报程序、制定事故船适航性研判程序与规定及完善内河船舶修造体系等方面,明确内河事故船适航性研判程序和责任,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35.
Research purposes: Precise prediction for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bridge under ship collision force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analysis of train derailment after hitting the pi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ngl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Combined Road with Railway for ship collision simulation, uses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of ANSYS/LS-DYNA to simulate the ship's bow section of 10000 t and 5000 t class hitting bridge tower column at front and axle to 20° of side in highest navigable water level, conventional navigable water level and the minimum navigable water level. Curves of collision force-period at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re summarized. On this basis, when the impact load affects as input loads, the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can be us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under the collision and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caused by a train derailment risk. Research conclusions: (1)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bridge is largest when a laden ship is hitting the pier at the highest navigable water level. In the most unfavorable condition, the collision have lardge impact on bridge structure and derailment risk of trains. (2) The transverse acceleration of the girder on the top of 2# pier can reach to 0.922 m/s2, but it does not exceed acceleration excitation limit (1 m/s2) when 3# piers are hitted by the 10000 t ship at the peak load of collision, so the probability of train derailment is minimal. (3) 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formula of the derailment by simplifying risk criteria, the derailment probability of train is 9×10-5~1.5×10-4 during the ship-bridge collision. (4)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rain traffic safety on railway bridge caused by ship collisions.  相似文献   
236.
电动汽车的侧面柱碰撞,不仅要满足侧面柱碰撞标准中的乘员保护要求,同时因为在碰撞过程中存在漏电的可能,还必须满足电气安全方面的要求.鉴于此,依据相关标准,对一款电动汽车进行侧面柱碰撞试验,对车辆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指出该车型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37.
为提升复杂交通环境中智能车辆的避撞能力,将路径规划、速度规划及跟踪控制整合为一个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一体式车辆避撞轨迹规划和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实际交通环境中的避撞场景,将智能车辆的避撞控制问题转化为多约束优化问题;其次, 搭建7DOF(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UniTire轮胎模型设计MPC控制器;再次,针对变速控制问题中传统基于时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方法无法在预测时域中实现车辆空间和位姿约束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空间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器;最后,基于Matlab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设计了不同避撞场景验证所提方法,并与现有基于恒速假设的一体式避撞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车辆的机动性能,解决现有一体式控制方法在 复杂环境中避撞失败的问题,并保证避撞过程稳定和轨迹平滑。  相似文献   
238.
码头被撞受损后,通过调查检测,分析损伤状况,为恢复技术状态,提出修复建议,以指导后期施工。  相似文献   
239.
以温州鳌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对鳌江两岸代表船型:1000 t船舶满载,船舶撞击速度为5 m/s和3000 t船舶压载,船舶撞击速度为2.6 m/s,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工况的有限元模型对增设钢套箱防撞措施保护主塔墩进行船舶撞击力仿真模拟分析,以获得主塔墩处的船舶撞击力和结构动力反应。并对大桥的钢套箱的防撞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船舶撞击力的消减效果、对主塔墩的变形情况。本文的数值结果为鳌江特大桥的下部结构设计和防撞套箱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40.
王爱国  杨桃 《天津汽车》2013,(12):27-30
为提高乘用车后碰发生时乘客的安全性以及避免燃油泄露,对某款车后纵梁采用分段式设计、合理布置吸能筋及增加后纵梁加强板等优化车身结构设计的方法,使后排R点侵入量由优化前的125mm低为44mm,最大加速度值由24g降低为18g,加速度峰值时间较优化前延迟5ms,同时同一位置处最大截面力由80kN减小为58kN,后碰性能明显提升,通过CAE仿真分析及实车验证,该设计方法符合法规要求,为处理类似车身结构设计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