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67篇
公路运输   323篇
综合类   153篇
水路运输   156篇
铁路运输   176篇
综合运输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01.
The paper presents experimental,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analyses of a small-scale double-hull structure quasi-statically punched at the mid-span by a rigid flat edge indenter, to examine its energy-absorbing mechanism and fractur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numerical analysis procedure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individual stiffened panels and web girders against the experiment of the double-hull structure. The specimen, scaled from a tanker's double side structure, includes three spans between the web frames and two spans between the stringers. The paper provides practical information to estimate the extent of structural damage within ship sides during collision accidents. The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force-displacement response and deformation shape show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imulations performed by the explicit LS-DYNA finite element solver.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hull structure demonstrate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standard inputs used in numerical codes, in particular the definition of material plastic hardening and the calibration of the critical failure strain by tensile test simulation.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used to validate the analytical method proposed in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at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stage and a revised semi-analy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 the large penetr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302.
侧面碰撞是汽车安全方面研究的重点,描述了PSM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建立了侧面碰撞模型,同时通过假人损伤指标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仿真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3.
结合某大跨隧道,针对浅埋大跨度隧道进洞的两种典型施工工法微台阶法(也称微台阶法)与双侧壁导坑法进行空间三维数值分析,研究了隧道围岩与结构位移、应力、应变等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得到了两种浅埋大跨隧道进洞施工工法的动态施工力学特征,提出在三车道大跨度隧道采用微台阶法进洞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际工程中成功运用经验,为大跨度隧道浅埋段采用微台阶法提供了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04.
三峡库区新集镇典型高切边坡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秭归县新集镇千担湾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所得的安全系数与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法结果接近。边坡破坏时,滑体中下部塑性屈服区与上部拉裂破坏区贯通而形成了滑面。传统极限平衡法不能考虑这种特殊的破坏机制,而假设破坏沿原有某一滑带产生,因此,用数值方法计算边坡稳定性,其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305.
舒华 《路基工程》2010,(2):191-193
以国道325线北罗坑路堑地段框架地道桥顶进法施工条件下的边坡防护设计为例,经综合对比分析,确定采用以土钉支护为主的综合防护设计方案,通过稳定性检算,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06.
312国道镇江段拓宽改造工程B5标的高边坡路堑采用控制爆破施工,坡脚应力集中防护和地表、地下水引排处理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工程实践,对控制爆破各技术参数的选取和施工工艺的控制进行介绍,对高边坡路堑控制爆破施工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07.
自锚式悬索桥端横隔板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安徽省蚌埠市大庆路淮河公路桥的建设,对自锚式悬索桥钢箱梁锚固区端横隔板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局部应力分析,研究端横隔板的受力特性,并对应力较高区域的板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切断腹板与横隔板的连接、增加端横隔板厚度的优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端横隔板的应力,避免原设计的缺陷。  相似文献   
308.
探讨大坡度桥梁架设施工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的架桥机对于架设超过3%纵坡的预制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通过对架桥设备的改装和其他控制措施,探讨解决大坡度桥梁架设施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09.
刘文 《隧道建设》2010,30(5):528-534,585
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地下厂房纵轴线与薄层、陡倾角灰岩、夹软弱页岩层走向呈0°交角布置,岩性自稳时间短、卸荷变形快,对布置在高边墙上的锚梁结构的安全极为不利。针对岩体加载和卸荷过程中的力学性质的本质区别,为分析岩体卸荷规律对布置在洞室高边墙上梁体结构安全的影响,掌控岩锚梁结构的安全度,施工中选取厂房区域的典型地段作为计算剖面,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地下厂房的开挖、加固和岩锚吊车梁的建造及运行状态,重点分析主厂房围岩与支护及岩锚吊车梁的变形及受力状态。通过受力计算分析以指导施工,借助安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梁体结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10.
为了研究黄河地区大直径超长桩的承载特性,采用自平衡测试法进行2根试桩静载试验,并采用钢筋计测试元件进行了桩身轴向应力测试。基于实测数据,对桩总承载力、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将桩端阻力实测值和《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SZ9桩桩侧摩阻力地勘报告值基本大于实测值,SZ10桩桩侧摩阻力地勘报告值与实测值基本接近,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对砂土类的桩端阻力深度修正系数取值偏大,导致桩端阻力计算值远大于实测值。研究成果对黄河特殊地质条件下超长大吨位桩基础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