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5篇
公路运输   101篇
综合类   101篇
水路运输   7篇
铁路运输   15篇
综合运输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针对快速客运网背景,将列车开行模式问题定位为列车运行区段与列车类别的协同优化确定问题.通过对列车开行模式类型的分析,提出以运输效用为核心的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模式确定方法.分析列车开行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列车发车间隔、技术成本系数与旅客时间价值三类因素作用下列车开行模式选择的临界水平.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路网范围内两类列车开行模式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显示:列车通达运行范围以技术条件为界的开行模式方案换乘次数较少,平均直达里程较长,且列车无欠速运行.  相似文献   
202.
在高速公路网布局中,节点层次划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利用重要度法的指标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偏好效用分解的节点分类方法.通过已经分类的参考集,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求得参考集中的对象在各准则值的效用以及分类骰用域值,利用线性插值求出待分类对象的边际效用值,进而求出总效用值,根据总效用值和分类域值的比较,可得待分类对象的类别.对河南省的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节点分类作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3.
通过介绍江南中心绿道武九线综合管廊工程,阐述在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大断面的综合管廊工程的思路和方法,介绍综合管廊穿越轨道交通、桥梁和现状明渠等工程设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给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4.
205.
闫扬义  肖威  杨聚辉  史伟  陈平 《隧道建设》2019,39(7):1180-1186
为克服传统的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机械化程度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等不足,借鉴盾构法的技术优势,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的新型盾构及其施工工法。该工法将明挖法开挖与盾构法在盾壳内进行管节拼装相结合,提高了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以海口市椰海大道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为依托,论述管廊明挖盾构的施工流程、管节之间防水抗渗问题的解决方案等。项目的成功应用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及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施工装备和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206.
In this paper, travel utility is conceptualized into the elements of disutility, or derived utility, and positive utility, which includes synergistic and intrinsic utility, and then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effects of these elements on weekly travel time according to three travel modes – the automobile, public transit, and nonmotorized modes – and on the choice of the annually most used mode. Linear regressions on mode-specific travel time and a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on mode choice show that, compared to life situation and land-use characteristics, utility elements are among the strongest travel determinants. Specifically, while some utility elements contribute exclusively to shifting the mode of travel and others to increasing nonmotorized travel, modal shift is most strongly affected by a disutility element, trip timeliness, and the increase in nonmotorized travel by a positive utility element, amenities.  相似文献   
207.
208.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9.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管廊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因管廊建设总体投资大(工程造价约为1.2亿人民币每公里),资金回报周期长,为了缓解财政压力,PPP模式被广泛应用。现阶段,PPP模式下综合管廊目的利益相关方对于管廊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的深度不足。参建各方的精力大多集中于工程的立项、建设期,而投入于管廊运营管理及运营风险识别应对方面的精力往往较少。现就管廊的运营风险,结合失败案例,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识别,为管廊运营风险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以便更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风险应对机制,提高此类项目成功实施的概率。  相似文献   
21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ip chain type and mode class choi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formulate these two sets of decisions, four empirical models are develop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ose models are calibrated using one-month travel diary data collected in Dhaka city. SEM correlates the observed variables and identifi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rip-chaining type utility and mode class choice utility. The fitted models are selected based on statistical results and similarity with the real-life situation.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ip-chaining and mode choice utilities are found insignificant. However, several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influence both simultaneously. Consequently,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mode class choice concurrently for modeling trip chains.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work-based and non-work-based trip chains separately and effects of road users’ heterogene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tilized to perceive trip chain-mode choice patter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