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83篇
公路运输   280篇
综合类   397篇
水路运输   156篇
铁路运输   184篇
综合运输   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A speed limit of 30 kilometres per hour (km/h) has been widely introduced for urban residential streets to ensure traffic safety and allow these streets to fulfil other intended functions. However, excessive speeds on these roads are very common, causing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and threatening the liveability of neighbourhoods. An effective and active way to deal with speed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a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pproach, as mentioned in previous research. In a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pproach, street geometrics and roadside elements a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sired driving spee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ing speeds and street features therefore needs to be determined.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have developed operating speed models for urban streets, all of these models were calibrated based on data for streets with speed limits of more than 30 km/h.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oadway and roadside characteristics on operating speeds on urban tangent street sections with a 30 km/h speed limit using profile-speed data.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regression with a three-stage-least-square (3SLS) estimator was used for the modelling effort. The driving speed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ncorporate several street design factors, which provide helpful information for urban planners and street designers to cope with speeding issues on residential streets.  相似文献   
992.
以盾构滚刀岩机作用实验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盾构轴承状态评估及预测方法。该方法将一维时间序列重构到高维相空间中,利用相点作为支持向量机输入,自适应地对特征进行选取,并结合支持向量机非线性回归的优点,可有效预测轴承的运行状态。对实际采集的盾构滚刀岩机实验台的轴承信号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本算法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将本文算法应用于工程实践,可以对盾构关键轴承状态评估和预测,能够为盾构轴承的定期保养和维修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决交通路段不连续监控区域车辆目标的自动识别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不连续空间车辆识别跟踪算法.该算法分为识别阶段和跟踪阶段,识别阶段利用高斯概率密度估计的方法建立前一场景中某个车辆目标的概率函数,再通过概率函数计算出出现在下一场景中的所有车辆的匹配概率,用概率阈值确定是否有车辆与前一场景的车辆目标匹配,匹配的车辆在下一场景中将被标记识别.而在跟踪阶段中车辆的跟踪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KF),通过状态预测同时跟踪不同的车辆目标.该算法可以解决在不同路段的监控视频中自动识别并跟踪肇事潜逃车辆等实际问题.通过试验测试表明,该算法在车辆目标的识别上具有一定的精准性,且能够实现对车辆目标的实时跟踪.  相似文献   
994.
长期以来受以车为主导的规划建设理念影响,中国许多城市新建、改建道路存在尺度失衡、品质降低、活力不足等问题。首先介绍纽约、伦敦、哥本哈根、莫斯科、墨尔本等世界级城市街道重建实践经验。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采用公共生活—公共空间(PLPS)调研方法,对34处地点进行行人流量调查,并针对5个公共空间进行停留活动统计。由此分析黄浦区现状街道网络的主要问题与诉求,进而提出街道重建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措施推进时序。以南京东路为示范项目,探讨其现存问题并提出具体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995.
居住区泊位对外共享能力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停车资源共享理念出发,研究居住区泊位对外共享服务能力评估模型.首先分析了实施停车泊位共享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了居住区的泊位空闲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停车泊位共享服务能力评估模型,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模型参数的取值、分布规律进行了拟合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相邻两车进出泊位平均用时为62.6 s.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居住区泊位空闲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共享车辆停放时间服从Gamma分布.为保证模型实用性,给出了泊位状态参数.Gamma分布形状参数、标度参数的参考数据.算例估算结果表明:居住区停车泊位共享能够为毗邻建筑提供相当于居住区泊位55%左右的停车泊位资源.  相似文献   
996.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997.
讨论了赋序列范数的矢值Banach序列空间SS(E)的接近严格凸和弱。一致凸,给出了他们的判据.主要结果为:设SS具有AK性质,ss和ss*是严格单调的,则SS(E)是接近严格凸的当且仅当ss和E是接近严格凸的;设ss具有AK性质,则ss(E)是弱*一致凸的当且仅当ss和E是弱*一致凸的.  相似文献   
998.
行人过街交通是混合交通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是改善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及其对行人的延误进行研究,意在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 通过总结行人过街行为及需求特性,结合行人二次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评价指标,提出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得出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 并以北京北三环四通桥为例,进行实例研究. 通过仿真模拟,得出行人延误及交通流量等结果,其结果表明,行人二次过街方式能够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减小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增加行人的通过效率,减少行人违章过街率,从而降低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99.
客运通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客运通道的拓扑结构和空间形态分布两个角度分析了珠三角客运通道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了现状问题. 研究表明:珠三角客运通道的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的运输效率最高,公路的鲁棒性最好;客运通道的演化是短期和长期生存效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珠三角客运通道具备分形特征,公路的网络覆盖度最大为1.495,铁路最小为1.050. 指出铁路发展相对滞后,在规划轨道网络建设完成后,网络连通性将增大3倍,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轨道交通网络的标准熵将增加4.48%,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度将增大36.19%,客运通道结构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00.
连续道床板裂纹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双块式无砟轨道连续配筋道床板裂纹扩展的机理,基于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连续配筋混凝土道床板裂纹扩展的计算模型.依据该模型计算了道床板裂纹宽度和间距,分析了道床板配筋率、纵向钢筋直径和混凝土强度对裂纹宽度、间距及钢筋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钢筋直径和配筋率直接影响裂纹间距,裂纹间距随钢筋直径增大而增大,随配筋率增大而减小;混凝土抗拉强度、配筋率和钢筋直径是裂纹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裂纹宽度随混凝土强度和钢筋直径增大而增大,随配筋率增大而减小;裂纹截面处纵筋应力不应超过其抗拉强度,配筋率和混凝土抗拉强度是决定钢筋应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