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0篇 |
免费 | 82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809篇 |
综合类 | 1975篇 |
水路运输 | 1485篇 |
铁路运输 | 1290篇 |
综合运输 | 3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0篇 |
2024年 | 198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49篇 |
2021年 | 352篇 |
2020年 | 364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26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87篇 |
2014年 | 520篇 |
2013年 | 403篇 |
2012年 | 512篇 |
2011年 | 533篇 |
2010年 | 367篇 |
2009年 | 347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392篇 |
2006年 | 297篇 |
2005年 | 180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EEMD和SVM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动机缸盖振动信号的非线性非平稳特征,提出一种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信号分析及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EEMD算法以及IMF序列和原始振动信号之间的相关系数,有效放大故障诊断特征向量的差异。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EEMD分解,得到各阶特征模态函数(IMF),求各阶IMF分量对应于原始信号的相关系数并组成故障分类特征向量。分别将IMF相关系数法和IMF能量分布法得到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建立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判断发动机工作状态和故障类型。分析表明,对IMF求相关系数的方法简便易行,能有效放大不同工况下特征向量的差异,结合支持向量机能够对既定机型的配气机构和点火系常见故障进行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82.
83.
84.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白车身低阶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进行了振动固有频率对壳体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灵敏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5.
在指路标志的工程应用中,常要为兴趣点规划一条布设指路标志的指引路径.首先,基于道路网络的拓扑表达,考虑指引路径的长度、交通量和设置指路标志的数量,定义了衡量指引路径优劣的多目标搜索路径度量值.其次,以网络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搜寻最优指引路径的模型,从给定入口开始,以广度搜索算法在路网上搜索,并动态更新搜索路径的度量值,直至获取优化的指引路径.最后,以广州大学城为试验区域,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得到了从南沙港快线出口到中山大学的指路标志布设的规划路径.对比规划路径与最短路径的多目标优化度量值表明:规划路径兼顾了布设路径的便捷性和指路标志牌布设成本的特点,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6.
考虑公交内部及公交和地铁、长途客运之间的换乘衔接问题,满足最小和最大发车间隔等现实约束因素,建立了一类多目标多模式公交协调时刻表模型,在某时段内分别追求非换乘和换乘出行者在所有站点的等车时间最少和所有车辆到达站点时的泊位数最多.利用约束法将该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根据模型特征,设计求解该问题的改进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定义解的编码方案,设计产生初始种群的启发式算法,将梯度概念引入移动步长进而改进细菌觅食操作.最后,结合一个简单算例,比较单模式和多模式区域公交协调调度之间的差异,分析了站点通行能力对调度结果的影响,并将该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7.
斜拉桥的发展趋势是跨径超大化、结构轻型化,使其结构受力性能更为复杂,其受力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以混凝土梁预应力理论为基础,选择六冲河主跨438 m大跨径双塔斜拉桥作为研究对象,对斜拉桥中最典型的大跨径双塔斜拉桥的预应力后期束配置进行优化研究,运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Civil对不同预应力度下的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其受力性能,使其在结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上更为合理,为混凝土斜拉桥预应力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
针对深水基础承台明开挖基坑并采用咬合桩进行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对咬合桩的受力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咬合桩的围檩支护位置与桩入土深度、围檩受力及桩身最大弯矩之间的关系,优化围檩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檩支护位置下移,桩身弯矩明显减小,但围檩支撑反力显著增大;围檩四周支撑应采用刚度较大的工字钢进行加强。咬合桩的分析过程及计算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