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篇
  免费   179篇
公路运输   890篇
综合类   785篇
水路运输   746篇
铁路运输   505篇
综合运输   12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Taiwan High Speed Rail (THSR) has recently added three additional stations to its original network. Although the three additional stations can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the system, these new stations can present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cess, particularly for planning of train stops. The additional stations may benefit some passengers, but may also lengthen the travel time for the other passengers. Therefore, the main challenge faced by THSR is finding an efficient way to design appropriate stopping patterns. Past studies on stop planning usually adopted meta‐heuristics or decomposition methods to solve this complex problem. Although these solution techniques can improve solution efficiency, none of them can guarantee the optimality of the solution and capture the transfer movement of different stopping patterns.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d an innovative network structure to address complex stop planning problems for high‐speed rail systems. Given its special network structure, two binary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simultaneously form and determine the optimal stopping patterns for real‐world THSR stop planning problems. An optimization process was also develop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tation transfer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variation in stopping patterns and passenger flow.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binary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s exhibit superior solu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ver existing exact optimization models. Consequently, using this stop planning optimization process can help high‐speed rail system planners in designing optimal stopping patterns that correspond to passenger demand.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庾晋 《天津汽车》2008,(1):9-12,2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空前的挑战,也是追赶发达国家的最好机会.现在我国已经开发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受到技术水平制约、战略发展不明确、成本高、政策支持不力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使新能源汽车在售价、售后维护及能源补给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要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相似文献   
993.
结合高速公路简支板梁桥存在的病害,提出结构设计中需要进行优化的几个问题,为改进结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4.
该文针对目前基坑施工中大量使用的21~23m跨钢支撑设立柱桩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无立柱变截面钢管支撑的设计方案,计算表明,支撑的安全性可靠,技术经济效果较明显,施工方便。  相似文献   
995.
揭阳市环岛路地基中的深厚淤泥层天然含水量达93.8%~98.6%、天然孔隙比达2.608~2.65,是罕见的超软弱土地基。该文介绍了对超载预压、塑料排水板预压、水泥土搅拌桩3种可行方法的处理效果、工程费用和工期进行综合比选,并对试验段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后,确定了在环岛路的一般路段采用塑料排水板预压方法、桥涵两端过渡段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方法的施工方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为此可供类似软弱土地基道路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96.
自锚式悬索桥钢箱梁局部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三汉矶湘江大桥自锚式悬索桥主梁钢箱梁为研究背景,以人行道桥面开口加劲板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参数条件下开口加劲板件弹性屈曲荷载的影响,并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残余应力、不同初始缺陷以及不同宽厚比等因素下开口加劲板件的稳定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997.
该文论述了新乡市牧野桥的桥型选择、结构及景观设计。该桥梁造型美观,施工方便,造价节省。该桥梁设计有关内容可供桥梁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斜拉桥钢锚拉板区域焊接应力消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重庆江津观音岩大桥索梁锚固区域部分进行了3个足尺比例试件的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并对其焊缝进行了超声波冲击试验,以研究超声波冲击对钢锚拉板区域各焊缝应力的影响情况。测试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锚拉板区域各焊缝存在着相当大的焊接残余应力,特别是在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不少测点已接近屈服强度。通过采用超声波冲击工艺,大幅度地减小和消除了该区域的焊缝残余拉应力,3个试验试件的各焊缝在平行和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平均下降50%以上,最大的下降96.5%,不少测点应力已由拉应力变为了压应力,有效地改善了应力的状态,从而使结构的受力更合理,应力分布趋于均匀。超声波冲击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斜拉桥桥钢锚拉板区域焊接应力过大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接头的疲劳寿命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的弹塑性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初期支护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支撑及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射混凝土拱顶、拱肩处的位移和最大主应力及拱肩处的剪应力较大,受钢支撑影响显著;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集中对其周边1.0m范围内的锚杆轴力有很大的影响;钢支撑轴力和竖向剪断力随距掌子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二次衬砌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处的主应力和剪应力有较大的区别。分析结论为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车牌识别(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简称LPR)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受到国内外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相似字符的识别是车牌识别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提高车牌识别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