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3篇
公路运输   199篇
综合类   180篇
水路运输   49篇
铁路运输   60篇
综合运输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加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研制大型堆叠式剪切模型箱的基础上,以京沪高速铁路饱和粉土地基加固为背景。对饱和粉土地基、碎石桩桩网结构地基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桩网结构地基加固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模型几何相似比为1:10.研究表明,碎石桩桩网结构地基能够有效地抑制超静孔隙水压力上升,从而提高地基抗液化的能力;碎石桩桩网结构地基和CFG桩桩网结构地基均能够较大地减小地基剪切位移,从而提高地基抗剪切变形的能力;这2种桩网结构地基均较大地减小了由于地基液化引起的响应加速度的放大作用。能有效地减小路堤和地基在地震条件下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提高路基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2.
文中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车桥系统的分析模型和运动方程,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分离迭代法求解运动方程。以夹溪特大桥为工程实例,分析高墩大跨桥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3.
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同步碎石下封层可有效减少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产生。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设置同步碎石下封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反应进行分析,计算出同步碎石下封层参数变化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针对水泥稳定类与二灰稳定类材料存在的问题,提出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并对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添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后,水泥稳定碎石的各种路用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5.
从高墩桥梁的抗震难点出发,研究支座设置位置对其减震性能的影响。提出将传统的桥梁支座由墩顶转向墩的中部,墩顶与梁体固结,变高墩为低墩结构设计方案,使得高墩桥梁的抗震设计由延性设计转向减隔震设计。以某城市高架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刚构设计、墩顶减隔震设计、墩中减隔震设计以及墩底减隔震设计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与评估。研究表明,中层减隔震体系桥梁可以改善并优化高烈度区高墩桥梁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26.
结合2013年秦皇岛市公路大修工程中级配碎石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影响级配碎石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影响级配碎石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原材料、级配组成、确定最大干密度的试验方法、混合料的拌和、混合料的摊铺、混合料的碾压,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7.
赵军辉 《交通标准化》2014,(16):123-124
基于目前的施工现状,对碎石注浆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墩桥梁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评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IDA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是强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研究最合理的方法之一。基于OpenSees平台的纤维单元建立了能考虑结构非线性特性的计算模型,并定量考虑了桥墩截面纵向钢筋受压屈曲对结构强度和刚度退化的影响,通过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IDA分析,探讨了高墩最大悬臂状态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129.
该文结合204国道盐城南段(东台段)改扩建工程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的工程实践,从原材料选择、施工配合比设计、试铺、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上详细介绍了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要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0.

A moving sidewalk system installed at an airport pier finger is analyzed. The optimal length of the moving sidewalk and the optimal spacing between the access points which minimize the total cost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using methods of calculus, for a number of cas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arriving, departing and transferring passengers and for two different types of moving sidewalks: elevated, at‐grade.

The optimal length of the moving sidewalk is shown to be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the concourse, and to the total passenger demand. The effect due to preticketed transferees is insignificant.

The optimal spacing between access points is shown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root of either the cost of an access escalator or the cost of inconvenience to a passenger due to an intermediate gap, depending on the moving sidewalk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It also changes with the percentage of preticketed transfe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