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51篇
公路运输   137篇
综合类   264篇
水路运输   157篇
铁路运输   157篇
综合运输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9 毫秒
431.
Early adopters promoting electric vehicle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 may speed up market uptake of this technology. Apart from their opinion leader status, few previous research details the motivations which turn early adopters into advocates for innovation who approach the non-adopters among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or casual acquaintances.Drawing on a survey among 1398 e-bike and 133 e-scooter early adopters in Austria, personal drivers of engagement in interpersonal diffusion are investigated. Longitudinal data one year later for 157 e-bike users allows tests of causal relations. A complementary sample of 33 network peers illustrates the early adopters’ social impact.Early adopters engage actively in discussing product features, instigating trial behavior and recommending purchase. Analyse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 that efforts at interpersonal diffusion are driven by opinion leadership, experienced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normativ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toward pro-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analyses underline that opinion leadership is conveyed upon early adopters because personal norms and technophilia qualify them as credible and competent for the specific topic of e-vehicles. Social norm interrelations point to dynamic interactions and discourse between early adopters and their addressees. Evidence from the peer sample suggests though that the persuasive impact of early adopters is small.To accelerate market entry of electric vehicles, public or private agencies should foremost approach early adopters scoring high in the identified drivers, and empower them in their role as multiplicators by providing pre-prepared product information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continuously address peers.  相似文献   
432.
探讨在新形势下图书馆深层次信息服务创新工作的要求,以读者为根本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利用网络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机制开展深层次创新服务,以及做好深层次信息服务创新工作的内容和对策。  相似文献   
433.
历次技术革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深远。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 增材制造技术等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艺流程和产业链组合,也改变了运输需求发展趋 势。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交通运输系统能源自洽提供保障。采用先进数据采集、数 据挖掘及超级计算等技术的出行预约系统,可为绿色低碳出行和构建不堵车城市提供支撑。本 次论坛以“新技术对‘十四五’及2035年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深入分析了第四次技 术革命的特征及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交通系统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典 型场景,介绍了预约出行的实践成果,分析了公交专用道预约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34.
为在“双碳”目标下全面系统提升我国船舶减排技术创新能力,基于知识图谱并综合运用 CiteSpace与SATI等计量可视化工具,以船舶减排技术创新中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为主要数据源, 对我国船舶减排技术创新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船舶减排技术创新研究大致经历4 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2001—2007年)、成长阶段(2008—2014年)、回稳阶段(2015—2018年)及繁荣阶段(2019—2021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及措施,绿色船舶及绿色航运, 船舶能源效率及能效管理这3方面;未来研究朝着碳中和、替代燃料、岸电、低硫燃油及绿色船舶设计等方向发展。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现有核心文献,揭示我国船舶减排技术创新领域当前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为应对“双碳”目标下我国船舶减排技术创新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35.
结合商用车车身主模型制作实例,对主模型的分类及用途进行说明,详细阐述了主模型工艺设计及制作流程,以及模型分块设计、骨架设计、零件安装工艺设计及模型材料选用等工艺设计方案,并对主模型的各项技术要求、制造精度、加工难点及解决方案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436.
基于熵理论的船舶企业知识创新与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热力学中熵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知识熵与知识的负熵效应,构造了知识熵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机理,为船舶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37.
以"问题提出"、"理论考量"及"说明与总结"为基本思路,以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根本立足点,结合"航海教育梦"具体问题的探讨与思考,期望更为全面立体的"配置性协同创新机制"问题的探讨,以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渐进实现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38.
随着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问世以来,它的思维方式冲击着各行各业,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将互联网技术和船海工程业充分融合,精心打造"互联网船海工程业",这是创新做强的唯一选择,也是近期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创新,必须以设计为先,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思维和创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创建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引领知识前沿。随着软、硬件基础的不断建设,人才资源的大量汇集,"互联网船海工程业"必将带来船海工程科技的创新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39.
中国修船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稳居世界修船大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修船企业正在引领世界绿色修船科技的进步,也引起了国际修船业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作为世界贸易和港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船产业,如何形成发展新格局,从生态层面推进绿色、低碳、数字"一体化"...  相似文献   
440.
论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芦潮辅助作业区重箱、轻箱堆场工程粉细砂强夯试验过程,通过强夯试验,取得最佳强夯施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