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3篇
  免费   105篇
公路运输   1148篇
综合类   894篇
水路运输   577篇
铁路运输   547篇
综合运输   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51.
This article considers microgenetic algorithms (GAs), which explore in a small population with a few genetic operators, for cutting-path optimization problems.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GAs and simple genetic algorithms (SGAs) is how to make a reproductive plan for an improved searching technique because of population choice. It is shown that GAs implementation reaches the near-optimal region much earlier than the SGAs approach, and the GAs give a better solution than simulated annealing (SA).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a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solution of a travelling distributed heat source. The solution of the travelling heat source on nested raw plate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vertices of each nested part of the raw plat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at a piercing point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heat flow which stems from the previous cutting contour, the temperature of all piercing points must be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after each cutting of the components of a part.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is identified as the mechanical melting temperature of steels. A heuristic back-track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find the near-optimum cutting path considering the minimum heat effect on deformation. The heuristic back-tracking method is incorporated with the GAs.  相似文献   
152.
鲍伟  曹将 《中国公路学报》2019,32(5):162-171
为了实现对湿式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传感器的冗余校验和自我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计算约简的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模糊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影响因素,将主要影响因素作为预测输入量,并采用模糊推理理论预测当前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在设计模糊预测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实车数据得到车辆行驶时离合器处于高滑摩功率过程和低滑摩功率过程的不同特性,分别确定相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预测规则,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油口甩出油温的预测精度。为了提高模糊预测算法的实时性,基于模糊预测规则创建模糊决策表,模糊输入量和模糊输出量分别作为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与决策属性集。利用粒计算理论对模糊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进行属性约简,通过削减冗余信息有效降低模糊输入量和模糊预测规则的个数。最后利用实车采集的数据对比分析约简前后模糊预测算法的单步运行时间和预测误差等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粒计算约简的模糊预测算法能够有效保障预测精度,同时拥有更少的模糊预测规则数和模糊输入量,有效解决了模糊预测算法占用资源较多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3.
马俊  胡导云  杨平 《隧道建设》2019,39(12):1965
为解决常州地铁1号线翠竹站-常州火车站区间隧道联络通道因预留钢管片错环造成联络通道平面斜交的问题,采用Z字 型联络通道结构方案及平面斜交联络通道冻结加固方案,对冻结全过程进行温度与变形实测,分析其冻结温度场发展规律以及因 冻胀引起的地表位移变化规律。 得出以下结论: 1)因加强冻结孔的加强作用,其变化规律与常规直交联络通道有所区别; 2)下行 线左侧外侧测温孔外部测点降温速率比内部测点快,而内侧测温孔内部测点降温速率比外部测点快,下行线右侧恰好相反; 3)下 行线左、右侧测温孔开挖时温度回升的测点分别为外部测点与内部测点; 4)联络通道地表隆起最大值分布线亦倾斜,其最大倾角 约为36.2°,与联络通道倾角相近。  相似文献   
154.
天津富民桥主桥为单塔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介绍该桥主跨自锚式锚碇、边跨重力式锚碇及钢-混凝土过渡段的施工特点以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5.
王维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83-187,206,M0020,M0021
苏州中心建筑平面尺寸巨大,因超长产生的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较为显著。通过分析地下结构从施工到投入正常使用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温度荷栽的类型,利用线性分布法计算作用在建筑物上温度荷栽.总结出确定温度作用的计算工况。并以苏州中心地下空间结构为例,介绍了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实际计算表明,降温荷载在框架梁和楼板中产生较大拉应力.楼板开洞部位拉应力集中,温度作用在框架柱中产生剪力和弯矩,在工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56.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工作时,电池的内阻明显升高、功率和能量急剧下降,导致整车低温下动力性能不足、续驶里程不足、充电受限等问题。通过试验进行了动力电池的低温特性研究,提出了适合整车低温工作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车验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7.
为解决二次衬砌脱空的问题,实现在浇筑过程中对衬砌脱空的主动监测,结合隧道二次衬砌衬背脱空的成因,研发基于分布式压密传感器的隧道衬砌脱空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分布式压密传感带、延长线、直显终端及工业电脑组成,具有原理简单、安装便捷等优点。通过在衬砌层间预埋分布式压密传感器,对浇筑过程进行主动监测,结合带模注浆技术,实现对衬砌脱空的精准注浆与快速处治,有效解决隧道衬砌脱空问题。在验证试验中,系统在浇筑过程中共发现2处拱顶空洞,证明该系统对脱空监测的有效性。同时,该系统在国内部分重点铁路线已经取得应用,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对二次衬砌拱顶脱空的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5.5%。  相似文献   
158.
李喜龙 《时代汽车》2021,(8):166-167
AE888作为大众的明星发动机,更新到的第三代发动机性能更为出色,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波形来分析发动机正时情况。发动机正时错误是导致发动机抖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验证正时都是通过正时工具、正时记号。都需要拆卸部分零部件才得以验证,本文通过对比G28、G40两个传感器波形就可以判断发动机正时情况。  相似文献   
159.
为了研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采用旋转压实试验,通过对2种类型再生料的密实曲线计算所得的斜率K1和K2、压实能量指数CEI、交通密实指数TDI1和TDI2分析各旧料在不同加热温度和掺量下对再生料压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旧料加热温度升高能提升旧沥青与新沥青的融合,可增加再生料中沥青的粘度,但并非旧料加热温度越高再生料越容易压实,在100℃、120℃和140℃三种温度条件下,120℃掺加旧料的再生料更易压实;2)旧料掺量越大,再生料越难压实,但使用过程中其抗变形能力越好;3)AC-20普通沥青再生混合料更易压实,但抗变形能力明显不如AC-13改性沥青再生混合料。  相似文献   
160.
张芳 《交通标准化》2010,(23):75-76
通过RP2000沥青混合料的试验可知,RP2000可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同时改善低温抗变形能力。综合高低温性能,RP2000的最佳掺加量为沥青混合料的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