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8篇
公路运输   65篇
综合类   34篇
水路运输   90篇
铁路运输   29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王浩钦  吴剑国 《船舶》2016,(1):59-63
耙吸挖泥船具有泥舱长且宽、泥浆密度大等特点,存在泥浆晃荡现象。文章参照BV规范,对17 000 m3耙吸挖泥船的晃荡载荷特性以及晃荡工况与常规工况下泥舱结构的应力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在特定情况下泥浆晃荡将使主甲板及横舱壁的最大应力增大200%左右,并使内壳及强框架等的应力增大15%~50%,从而对船体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2.
复杂岩石地层盾构掘进速率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盾构掘进效能,指导盾构掘进施工,对泥岩砂岩交互地层条件下越江隧道盾构掘进速率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施工现场进行盾构掘进试验,通过盾构数据采集存储系统,获取盾构掘进的基本参数,并进行点荷载强度试验以获得岩石强度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盾构掘进速率与岩石点荷载强度及刀盘推力的关系,分别构建了泥岩和砂岩地层盾构掘进速率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应用。研究和应用表明,在泥岩和砂岩两种地层条件下,盾构掘进速率均随岩石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刀盘推力的提高而增大,掘进速率与刀盘推力、点荷载强度均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3.
海洋钻井泥浆处理系统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亭  李福建  曾湛 《船舶》2014,(5):89-95
对海洋钻井泥浆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并基于业主个性化要求,对适应不同船型的泥浆处理系统的布置等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系统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特别探讨了振动筛总成、入筛泥浆分配、出筛泥浆分配及出筛岩屑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国内海洋钻井泥浆处理系统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4.
许新桩  董鹏 《路基工程》2013,(6):201-203
针对小棕溪隧道整体道床出现的病害问题,利用地质雷达测试和实验室试验结果,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依据运营隧道综合维修“天窗”限制,采用加固型TGRM水泥基特种灌浆料及其注浆工艺对该隧道整体道床病害进行了治理,实践结果证明,达到了治理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5.
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涌水突泥这一灾害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隧道涌水突泥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该风险模型应用于铁峰山隧道实例中,可以较明确的表达特定条件下隧道的涌水突泥风险级别,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不同致灾介质和地下水体量条件下隧道突泥灾害的灾变机制,利用透明土材料开展了全可视化突泥室内模拟试验,并利用PFC-CFD方法开展数值模拟试验对室内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论证了透明土材料用于岩土室内试验的可行性,克服了传统突泥试验的"黑箱"问题,分析了隧道突泥灾害的破坏形态,提出了刻画灾害破坏形态的抛物线旋转体形态模型;研究了介质内部位移场演化规律;发现了突泥扰动区,探究灾害真实影响区域的变化规律,最终从灾害的破坏形态、演化过程和影响区域等破坏特征角度揭示了隧道突泥灾害的灾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突泥灾害的破坏形态呈明显的抛物线旋转体状,且致灾介质和地下水的体量对灾害破坏形态的形态类型无影响。除因介质涌出形成直接破坏区外,突泥灾害还导致未突出介质中形成扰动区,破坏区和扰动区联合构成了灾害真实影响区;破坏区和扰动区均随致灾介质和地下水体量的增加呈扩展趋势,但破坏区范围受致灾介质体量影响显著,而扰动区范围则受地下水体量影响显著;突泥灾害演化过程分为介质启动运移、临空面形成、介质整体迁移和灾害渐停4个阶段,灾害过程中突泥量依次呈现启动、加速、缓慢和稳定的时变特征,突泥口应力呈现急剧上升、持续波动、缓慢下降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7.
邓建林 《隧道建设》2006,26(4):49-51,71
在淤泥质软土地层中进行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土体容易产生流塑性变形甚至失稳,介绍了一种适合于淤泥质地层的新型土体加固技术--水平搅拌,该技术不仅克服了在地面上无作业条件的难题,而且能够通过监测和控制孔口的返浆量以达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金镠  虞志英  何青 《水运工程》2015,(2):115-123
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潮汐水流中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存在多种不同尺度的输运形态。就长江口而言,其中1~2 m近底水流驱动下的高浓度悬沙输运应加重视。现场观测表明,近底高浓度悬沙的生成与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潮汐水流中的沉降特性有关,其输运对航道回淤的影响表现为滩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初步估计横向水体高浓度悬沙输运造成12.5 m深水航道中段2 000万~3 000万m~3的年回淤量是可能的。这可能是造成航道中段集中回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9.
孙安  史慧婷  陈位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207-209,M0022,M0023
复杂地层长距离过江顶管工程由于不可遇见的因素及长距离顶进,往往伴随高风险与高难度.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应对及规避风险。以某过江顶管工程为例.分析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改良式破岩机头、设置中继间,洞口加固,合理设置泥浆减阻及顶进纠偏等工艺,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验证了技术措施的合理性,为长距离过江顶管工程提拱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0.
许青峰 《隧道建设》2007,27(1):65-69
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那马隧道设计全长2788m,地质松散破碎,而且穿过多处断层。施工中发现出口部分段落处于山体滑坡层上,地质情况相对复杂。由于工期紧迫,施工方案选定中采取增设斜井增加工作面的方法,而且针对各地质不良段,分别采用管棚预支护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突泥体及周边围岩、钢拱架加强支护等措施,成功安全穿越不良地质段。对此隧道施工方案以及不良地质段处理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