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370篇
公路运输   1121篇
综合类   873篇
水路运输   496篇
铁路运输   494篇
综合运输   13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提高工程应用中沥青路面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小型试件试验与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模型标定方法;基于路面疲劳损伤发展特征分析,提出采用非线性增量递归法的沥青路面累积疲劳损伤分析方法,适用于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由小尺寸试验向足尺试验条件的转移与外推;基于小尺寸试件试验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构建了足尺沥青混合料层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利用疲劳寿命预估模型转移方程实现足尺路面加速加载条件下的疲劳损伤预估;为确定模型转移方程,提出了基于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疲劳损伤标定方程,推导了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待定系数标定方法;利用重型荷载模拟器实施了级配碎石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足尺试验路段加速加载试验,结合路面钻芯试样动态模量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标定和验证了沥青混合料层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增量递归法可考虑材料非线性、性能衰减和加载历史对结构层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符合实际路面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利用标定确立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可以预测试验路不同加载区间沥青混合料层的累积疲劳损伤,50%和90%的预测值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分别小于3.1%和20.0%,表明该预估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提出的模型标定方法,可为基于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建立提供参考,为路面设计和养护维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性能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92.
为深化对地铁车辆段与上盖建筑环境振动影响因素的认识,从振源特点、控制标准、传播规律、预测方法及减振措施这5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地铁车辆段与上盖建筑环境振动评价与控制标准不统一,有必要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对车辆段进行合理分区,制定科学、统一、合理的标准;上盖建筑振动来源于与轨道不同距离的承重结构能量的叠加,振动量级取决于振动源强、土与建筑结构的耦合损耗以及上部转换结构的能量衰减;从合成振级上看,振动随楼层的变化并非单调增减;从分频振级上看,低频段振动在不同楼层体现出整体振动的特点,在峰值频率以上的高频段随楼层的增大呈衰减趋势;振源随机性、土与结构接触的不确定性、上盖建筑结构的振动传播特性等因素均对振动在建筑内的传播规律有较大影响,也是决定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应根据车辆段振源特点对其进行分区,对工程设计不同时期进行分段,进一步研究振动传递路径清晰且便于高效应用的上盖建筑振动预测方法;车辆段减振措施设计主要依赖振源处减振,传播路径隔振和敏感目标自身隔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明显不足,有必要研究传播路径永久性隔振措施在近振源场的隔振效果与适用性,推进建筑结构减振措施设计与应用,实现振源、传播路径和敏感目标的综合性减振设计。  相似文献   
993.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中国未来的交通安全形势做出科学预测, 分析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 建立了以机动车保有量、人口、公路里程、客货运输周转量和国家控制力度为参数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并对1991~2004年各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计算和未来年份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预测模型精度高, 平均预测误差为3.9%;得出2010年和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值分别为14万人和17万人, 死亡人数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出现时间约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单目视觉的运动行人检测与跟踪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检测与跟踪城市交通环境中的行人, 提出了一种在摄像机静止情况下基于单目视觉的运动行人检测与跟踪方法。检测阶段通过自适应背景模型快速提取背景图像, 用动态多阈值方法二值化差分图分割运动行人; 跟踪阶段引入灰色模型作为行人运动模型, 预测行人运动, 融合行人多种特征建立目标匹配模板, 对行人连续跟踪。通过单个行人通行和多个行人同时出现这两种交通环境下的视频图像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 单个行人通行时, 跟踪的正确率为95%;多个行人同时通行时, 识别每个行人并分别跟踪的正确率为87%。  相似文献   
995.
洛河特大桥抗震性能计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准确计算洛河特大桥的地震反应, 基于大跨径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全桩模型, 将波速大于500 m.s-1处的桩截去, 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截桩模型与考虑各桥墩处场地土不同所产生的多点激励以及地震波有限波速传播所引起行波效应的大质量模型,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桥梁三维地震动态时程分析。结果表明, 高墩的位移响应与轴力大; 墩越矮, 横桥向剪力、顺桥向剪力以及顺桥向弯矩越大; 截桩模型与全桩模型的位移响应在横桥向与顺桥向的最大偏差分别为7.4%与8.2%, 故截桩模型可用作长桩桥梁时程的简化分析; 大质量模型受质量块的大小以及桥墩高差的影响较大, 跨径小于160 m以及桥长小于660 m的连续刚构桥对行波效应不敏感, 因此, 在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抗震设计时, 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 并加强高墩的延性设计与矮墩的截面抗力设计。  相似文献   
996.
虞娟  陈一梅 《水道港口》2006,27(1):14-17
河道岸线变形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问题,文中利用神经网络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优势,以闽江竹歧至侯官河段为研究对象,建立预测河道岸线变形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河道岸线变形影响因子的分析,确立了2种输入、输出因子模式。结果表明,模型输入、输出因子的选择对模型预测结果影响很大,选用合适的输入、输出因子,会得到比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97.
冲压压力机作为汽车制造行业表面件加工的设备,具有多工况,变载荷、重载荷的特点,在零件加工过程中需要持续往复运行.随着设备的负荷不断增大使用年限地不断增长,一些大型的机械故障也因为磨损、疲劳以及维护保养不及时彻底等因素而开始出现,且出现频次逐渐增高.在既有的正常点巡检和例行检修保养的前提下,一些故障和问题仍无法及时发现或...  相似文献   
998.
停车信息是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与基础, 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停车难问题。鉴于停车信息在解决停车问题中的重要性, 研究了基于粒子群和LSTM模型的变区间短时停车需求预测方法。为充分发挥数据在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作用, 提出了以马尔可夫生灭过程为基础概率转移模型, 将停车到达率、离开率量化车随时间变化的停车需求, 通过标定实际的停车到达率和离开率, 确定预测模型的动态预测间隔与时段; 采用LSTM网络作为基础预测模型, 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网络参数。以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停车场为研究对象, 按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分别对停车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提出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在工作日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2.53辆, 均方误差为11.89辆; 非工作日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2.32辆, 均方误差为10.89辆。  相似文献   
999.
针对道路工程中路面抗滑性能检测与预估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力学机理、检测方法、预估模型3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路面抗滑性能相关成果及进展;基于传统的库伦摩擦定律,阐明了路面抗滑性能的摩擦力学机理,从路面、轮胎以及接触环境3个方面总结了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抗滑性能的直接与间接测量方法,重点分析了路表纹理检测技术的难点以及测试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了抗滑性能预估的传统经验统计模型、力学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因素众多,传统的摩擦理论难以描述橡胶与粗糙表面接触界面第三体的力学行为,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具有润滑介质的接触界面摩擦机理;抗滑性能直接检测方法功能单一,成本较高,表面纹理的高速无接触自动化检测更加符合未来智能一体化检测需求,但高精度、大量程检测以及数据清洗仍是需要突破的瓶颈;相比现行的各类预估模型,经验统计模型及机器学习弱化了胎-路接触特性,导致预估模型缺乏扩展性;推行有限元仿真力学模型方法,有望进一步揭示复杂物理场下的摩擦机理,从而开发更精准、高效的路面抗滑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梳理了人工智能算法在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实例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了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归纳和评述了2种学习算法在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分类;从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动力学性能预测与动力学性能优化等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在力元建模和仿真、轨道不平顺预测、运行平稳性预测、噪声预测、侧风安全性预测、运行安全性预测、悬挂优化、轮轨匹配优化、结构优化以及主动与半主动控制等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指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在动力学仿真应用中主要面临的训练样本缺乏、泛化能力不够、可解释性欠缺等问题;展望了今后人工智能算法和车辆系统动力学交叉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经典力学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的混合建模理论可作为之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算法对解决随机动力学中的随机不确定性,提高随机动力学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优化算法相结合来实现动力学性能优化,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