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篇
  免费   123篇
公路运输   504篇
综合类   446篇
水路运输   467篇
铁路运输   273篇
综合运输   5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为研究粗糙度对锚固节理岩体剪切特性及锚杆抗剪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Synfrac软件与3D雕刻技术的岩石节理面三维重构方法,开展了不同节理粗糙度系数(JRC值)和不同法向应力下的锚固节理岩体剪切试验,研究了节理面剪胀效应对锚杆轴力、变形与破坏模式的影响,并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节理剪胀的锚杆抗力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JRC值的增加,节理的剪胀效应使锚杆的轴向变形增大,从而使锚杆发挥出更大的轴力,提高了锚杆对节理面的剪切强度贡献(锚杆抗力);锚杆轴力增大的同时使锚杆从拉剪破坏模式转变为拉弯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结果,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巴顿公式中的剪胀角,提出了考虑JRC值和法向应力的锚杆抗力公式,公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7.6%。  相似文献   
122.
High speed and sport utility vehicles with large joint articulation angle demand lower friction in automotive driveshaft joints to meet noise and vibration comfort levels. Thus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is required. In this paper, a friction model in automotive driveshaft joints was developed through the use of test data from an instrumented Constant Velocity (CV) joint friction apparatus with actual driveshaft assembli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realistic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oscillatory speeds, CV joint articulation angles, lubrication, and torque. The experimental data was used to develop a physics-based semi-empirical CV joint internal friction model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CV joint operating paramet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friction model captur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Also the friction model estimates the generated axial force (GAF) in tripod CV joints well,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force that causes vehicle vibra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123.
简述了南京地铁一号线车辆铝合金车体的组成部件、车体六大部件的制作工艺和车体的组装铆接工艺,以及铝合金车体铆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4.
根据潜艇防腐治理研究的需要,研究设计了潜艇尾部螺栓连接可拆式非水密结构,并采用有限元法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该结构进行了阻抗特性分析,同时研究了螺栓间距对结构阻抗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改为螺栓连接对结构阻抗特性影响不大,螺栓间距的改变对结构阻抗特性的影响不明显。探讨了用有限元法进行动力分析时螺栓连接的模拟方法,为分析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船体构件腹板在连接端部逐渐升高形成圆弧过渡肘板节点,较大的腹板尺寸导致其受弯时易出现屈曲破坏,从而影响船体结构的安全性。以典型圆弧过渡肘板连接的横梁-肋骨节点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极限强度试验与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肘板节点受弯时的破坏模式、极限载荷以及屈曲过程,讨论肘板臂长、圆弧半径、面板厚度对节点结构屈曲破坏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初始缺陷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根据肘板尺寸的不同,屈曲破坏的位置包括靠近肋骨的横梁腹板区域以及肘板与横梁过渡圆弧处的腹板区域;随着肘板臂长的增加,不同圆弧半径时节点的极限载荷均为先增大后趋于不变;随着圆弧半径的增加,肘板臂长较小的节点极限载荷缓慢上升,肘板臂长较大的节点极限载荷则近似呈线性增长趋势;面板厚度对极限载荷的影响较小,随着面板厚度的增加,极限载荷先缓慢增加后趋于不变。  相似文献   
126.
兰立奇  李晖  解莹楠 《船舶工程》2019,41(12):102-106
针对减摇鳍和被动式减摇水舱设备在不同航速下的减摇特点,建立了船舶减摇鳍/水舱联合减摇系统的横摇数学模型。结合模糊自适应控制良好的逼近特性和滑模控制算法对扰动和模型参数变化的不灵敏性,设计了减摇鳍/水舱联合减摇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器。采用实船参数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减摇鳍/水舱联合减摇控制系统在不同海况和不同航速下均具有良好的减摇效果。  相似文献   
127.
何光进  高峰 《船电技术》2019,39(10):28-32
传统的基于长矢量模型的MUSIC算法没有充分利用矢量水听器各分量之间的正交特性,存在多目标分辨能力不足的缺点。针对这一情况,文中引入了四元数的概念,利用四元数能更好地描述矢量水听器各分量的正交结构这一优点,提出了三种基于四元数模型的二维声矢量阵方位估计算法:Q-VV算法、Q-PV算法和Q-PVV算法。与基于长矢量模型的MUSIC算法相比,新算法降低了协方差矩阵的维数,占用更少的内存空间。同时,由于利用了四元数强正交性约束的特点,新算法有好的单目标估计精度和多目标分辨能力。其中:Q-PV算法和Q-PVV算法利用了声压与振速的相干性,抗各向同性干扰的能力优于Q-VV算法。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8.
张宏  高涛  马杰  周鹏  周志博 《水运工程》2019,(2):107-111
日照港岚山港区北作业区规划新增LNG码头,针对其配套航道及防波堤工程平面布置问题,提出3个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推算不同方案下港池、航道,尤其是口门处的测点流速。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港池内各点在防波堤掩护下流速有所降低;受防波堤挑流作用的影响,口门位置处横流流速达到最大;以方案2流速相对较小,且流速大于某一值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方案2基础上进行优化,将一段防波堤调整为导流堤,由于导流堤上方可通过一部分水体,堤头附近航道横流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29.
研究了肋骨非均匀排列对加肋圆柱壳振动特性的影响。首先,以安德森定域效应的原理为基础,肋骨间距为随机分布,分析了肋骨非均匀排列时圆柱壳的振动特性,然后,采用两种肋骨间距,交替排列,构造整个圆柱壳的肋骨不等间距排列形式,两种肋骨间距的确定方法是:保持两种肋骨间距的总和不变,逐步增大两者的间距差,从而增加相邻的肋骨间的两个圆环结构的固有频率差,直至固有频率差趋于不变,最终确定了两种肋骨间距。分别计算并对比分析了肋骨等间距和不等间距排列的圆柱壳的均方振速,结果表明:肋骨不等间距排列具有一定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30.
在对瑞雷面波勘探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回顾的基础上,剖析了瑞雷面波频散曲线正、反演方法的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通过理论模型和试验测得巨粒土路基中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根据波速和路基强度的相关性,建立横波波速与巨粒土路基变形指标之间的关系的思路,从全新的角度评价巨粒土路基的填筑情况,建立相应的变形控制指标,把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路面设计指标与质量检测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路基施工、路面设计理论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将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