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71篇
水路运输   7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孟繁娟  陆鹤 《中国电动车》2009,(7):26-26,25
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导致患者丧失视力.本文简介了其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定量CT寻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影像学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探讨定量CT评估肺功能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数字肺"多中心研究中行双气相扫描的"早期COPD"及确诊为COPD的患者。利用"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定量测定小气道病变(functional small-airway disease, fSAD)和肺气肿(emphysema, Emph);在COPD患者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定量评价CT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早期COPD"患者37例,COPD患者50例。基于体素的定量CT评估"早期COPD"患者Emph程度为(3.50±3.36)%,fSAD程度为(18.12±12.73)%;COPD患者Emph程度为(13.46±9.03)%,fSAD程度为(36.57±9.88)%。COPD患者Emph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r_s=-0.470,P=0.001;r_s=-0.334,P=0.018);fSAD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r=-0.453,P=0.001;r=-0.320,P=0.001)。结论基于体素的定量CT能早期发现有呼吸道症状但肺功能未达到COPD诊断的小气道损伤,有助于CO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 DM患者的R1、R2 和R′2 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其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 BR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 ,并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方法1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10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中MDA、SOD和TAOC的变化。结果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41.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血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TAOC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治疗4周后,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患者SOD活性明显升高,TAOC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血中MDA、SOD及TAO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可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SBP、DBP和PP高低与冠脉病变支数、记分及临床表现的差别。结果①高SBP组[≥140mmHg(1mmHg=0.133kPa)]和高DBP组(>81mmHg)较低SBP组(<140mmHg)和低DBP组(≤80mmHg)年龄大,女性比例高,不稳定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低。②高PP组(≥50mmHg)较低PP组(<50mmHg)年龄大,女性比例高,UA和AMI比例差别消失,多支血管病变多。结论与高SBP组和高DBP组的临床表现不同,高PP组多支血管病变多,而患UA和AMI的比例与低PP组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研究及治疗寻找有效的手段。方法将36只雄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糖尿病1月组(M1)、2月组(M2)和3月组(M3)。取视网膜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血管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结果VEGF荧光免疫组化:M1组未见明显表达,M2组9只鼠中有5只表达增强,M3组有8只表达增强。视网膜血管透射电镜观察:M组未见异常改变,从M1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且随着病程延长,改变增加明显,以M3组最为显著,表现为神经节细胞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凝集居边,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呈池样扩张,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可见到闭锁的毛细血管。结论糖尿病发展的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早于VEGF的表达;随着病程进展,VEG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提示VEGF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电子阴道镜检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以及 HPV16、18 型、沙眼衣原体与 CIN关系的研究,探讨电子阴道镜结合HPV16、18及沙眼衣原体检测对 CIN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子阴道镜观察宫颈形态,PCR法检测宫颈组织中HPV16、18及免疫层析法检测宫颈分泌物中沙眼衣原体(CT),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电子阴道镜诊断CIN的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75%,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78%;HPV16、18阳性病例中CIN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病例,电子阴道镜诊断CIN的准确率在 HPV16、18 阳性病例中显著高于阴性病例,在CT阳性与阴性病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电子阴道镜适合作为CIN的诊断方法; HPV16、18 检测可作为诊断CIN的方法之一,与电子阴道镜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电子阴道镜结合CT检测对诊断CIN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  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组升高 ,NDR组为 (5 13.71± 16 8.92 )ng·L- 1 ;NPDR组为 (738.4 2± 337.4 2 )ng·L- 1 ;PDR组为 (95 4 .81± 2 6 1.2 0 )ng·L-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血清VEGF含量与糖尿病病程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清VEGF含量直接正相关 ,血清VEG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定DR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时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 ,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NA组 )和微量白蛋白尿组 (MA组 ) ,观察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检测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vonWillebrandfactor(vWF)、endothelin 1 (ET 1 )的血浆水平。结果 MA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均比NA组增高 (P <0 0 5 )。血浆vWF水平 :NA组为 (1 1 8 95± 46 72 ) % ,MA组为 (2 0 2 0 7± 73 3 0 ) % (P <0 0 1 ) ;血浆ET 1水平 :NA组为 (5 0 60± 1 2 3 9) μg·L-1,MA组为 (79 1 3± 1 4 0 4) μg·L-1(P <0 0 1 )。vWF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正相关 (r=0 .72 ,P <0 0 1 ) ;ET 1的血浆水平与vWF的血浆水平显著正相关 (r=0 .69,P <0 0 1 )。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 2型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比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更为明显 ,UAER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