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篇 |
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57篇 |
综合类 | 23篇 |
水路运输 | 9篇 |
铁路运输 | 6篇 |
综合运输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172.
上车体特别是乘员舱区域,是平台化模块化开发的薄弱环节,经验较少。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乘员舱区域的关键零部件设计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ESSA平台架构对后续车型开发的实际影响,在实际解决了一系列乘员舱区域系列化布置问题后,总结出了乘员舱区域模块化设计的一般开发流程、关键硬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这为平台下系列车型后续开发的连续性,零部件布置的通用性及车型演变过程中乘员舱区域的带宽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这也是平台化模块化在乘员舱区域开展的有益的探索,为上车体的模块化布置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3.
SAE2006国际年会于2006年4月3日-6日在美国底特律举行。大会的基本情况及有关动力系统的研究进展在文献中已有介绍。2006年关于汽车安全技术的议题,包括汽车结构耐碰撞性设计、生物力学、乘员约束系统和行人碰撞保护等,共有27个分会场、353篇论文(表1),涉及该领域里几乎所有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SRS(辅助乘员保护系统)一般由驾驶员安全气囊、前座乘客安全气囊、侧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收紧器、车前撞击监测传感器、中央传感器或控制电脑等组成,根据车型的配置不同,稍有差异.由于SRS系统直接关系到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维修过程中,千万不可鲁莽从事,任何不正确的维修保养都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不按正确的顺序进行维修操作,还有可能会使SRS在维修过程当中意外张开,从而导致严重事故.所以,在对该系统进行维修保养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总的来讲应遵循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7.
为了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根据设计变更难易程度将下潜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提出了概念阶段优化不可变因素和设计验证阶段优化可变因素相结合的防下潜设计方法。结合某平台车型,对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等不可变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对下潜影响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可变因素量化的设计要求。基于优化好的不可变因素,对防下潜结构的强度、安全带配置等可变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防下潜结构强度、安全带配置对下潜影响大,并提出了可变因素设计要求。在整车项目开发中对6 种设计要求分别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下潜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8.
针对当前智能车辆在换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乘员舒适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风险场评估轨迹的二次筛选方法。首先,在Frenet坐标系下,将车辆运动解耦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基于五次多项式生成所有横向d-t曲线簇和纵向s-t曲线簇;其次,由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和三圆碰撞模型设计轨迹初筛评价函数,选取合格轨迹作为候选轨迹;最后,参考人工势场理论的思想,引入行车过程中风险场的概念,根据换道效率,换道风险值和横、纵向冲击度建立总损失函数评价候选轨迹以进行二次筛选,选取最佳轨迹并完成可视化。为检验算法的可行性,通过搭建双车道的道路环境,设计障碍车不同速度和加速度的多场景进行弯道换道的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满足换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求。同时,在正常换道场景下,乘员在换道过程的97.5%时间处于舒适状态,在紧急避障场景下也能达到平衡安全性与舒适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9.
说到行车安全,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驾驶员的安全规范。交通法规也将驾驶员的驾车安全行为细则列入了法规。诚然,驾驶员占有行车话语权,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乘员,特别是坐在副驾驶席的乘员在行车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