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8篇 |
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399篇 |
综合类 | 1036篇 |
水路运输 | 631篇 |
铁路运输 | 292篇 |
综合运输 | 1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209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17篇 |
2010年 | 221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对航班延误后旅客选择行为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对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首先,以期望出行时间作为旅客行为选择的参照点,构建航班延误信息下旅客选择行为模型,并指出在不同延误情景下参照点具有动态性特征;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得到准时到达敏感性、信息影响程度两个参数值及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对出行时间的判断,计算得到期望出行时间;最后,以北京-上海航线为例,计算得到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不同选择行为的累积前景值,从而得到旅客的最优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航班延误规模的增大及延误时长的增加,旅客的期望出行时间随之增长,体现了参照点动态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延误情景下,旅客的最优选择行为有所差异;通过实际验证,理论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旅客在不同延误情景下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32.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选取西安市的7个信号交叉口,通过视频拍摄获取资料,应用复杂网络来分析非机动车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建立了交叉口非机动车网络,基于SI模型的基本思想,提出了非机动车违规过街行为的传播模型.并通过python程序进行模拟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结构和不同的传播率下,获取了非机动车违规过街的行为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一旦有骑行者闯红灯,更多的骑行者将加入到违规过街的行列;在内向度和外向度方面,电动自行车均高于普通自行车;非机动车违规行为随着传播率及非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3.
为了明确交互危险驾驶行为与双责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驾驶行为方面有效减轻双责事故的危害后果,结合双责事故的特点及各统计分析模型的适用性,采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鉴别各种危险驾驶行为交互作用对双责事故受伤严重程度的影响作用,并分析危险驾驶行为对不同等级受伤严重程度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双方驾驶员均偏离车道、双方均分心驾驶、一方超速另一方让行失败、一方超速另一方鲁莽驾驶以及一方违反交通规则另一方让行失败的交互危险行为会显著增加事故严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对驾驶员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并结合超速监测系统、电子执法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4.
为研究不同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影响区开口长度及流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2种断面形式的高速公路出口,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的开口长度,结合3种不同流量条件设计了18个不同的驾驶模拟场景.实验招募30名被试者开展模拟驾驶实验,提取不同开口长度及流量条件下各断面形式高速公路出口的车辆行驶轨迹、换道间隙的选择、减速度、... 相似文献
135.
为提高危险跟驰行为研究的效率和可靠度,创新研究基于智能驾驶员模型(IDM)模型参数的危险跟驰行为定义方法。首先,以NGSIM自然车辆数据集为基础提取跟驰轨迹数据,并通过遗传算法标定IDM模型参数,挖掘驾驶员跟驰行为特征;其次,在分析跟驰行为特征指标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考虑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各等级危险跟驰行为指标阈值;最后,设计车辆跟驰的仿真试验,选择6个指标对不同级别危险场景下的交通运行仿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危险驾驶员跟车间距更小,间距波动系数较大,并且会干扰交通整体运行。 相似文献
136.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21,29(3)
为分析发生重特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的原因,以2011—2020年我国发生的8起重特大事故案例为例,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类型、碰撞形态等方面,归纳事故的共性特征及安全监管重点,对引发事故个体层面的不安全动作和习惯性行为,物态层面的货物、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层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缺陷进行挖掘与归类,明确引发该类事故的关键因素及共性原因。根据致因分析结果,提出基于"知识控制"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 PDCA)循环模式的个体及组织事故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7.
针对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设置协调性缺乏评价指标的问题,通过力学计算,提出了采用力学参数敏感度和应力传递路径当量包络面积两个指标,以评价沥青路面结构层材料设置协调性;进一步开发了当量包络面积计算软件,定量评价协调性的同时,将各个结构层材料工作区间及力学传递行为可视化、当量化.结果表明:弯沉敏感度可评价结构整体的刚性,应力敏感度可评价各层材料的应力分布均匀性及利用效率;通过应力传递路径可视化,当量包络面积可定量评价应力传递行为;云罗试验路FWD弯沉测试、反算模量及路面病害调查结果验证了所提指标的合理性.提出的指标及研究思路可弥补现行规范仅通过疲劳寿命来判别路面结构设置合理与否的不足,可为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8.
针对中长距离城际旅客对高铁,民航,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等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意向调查(SP)方法选择3个典型OD开展客流调查,构建多项式logit(mnl)模型与混合logit(ml)模型拟合数据,分析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说明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MN L模型,ML模型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能力,更好描述了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性,更适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建模;行程前时间,在途时间,中转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的主要因素;出行目的,公费出行等对出行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在1400~2000 km运距范围,减少中转时间可以有效提高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出行方式市场分担率;1400 km运距范围内,如果中转时间在1.5 h以内,则民航中转与空铁联运2类出行方式的替代特征明显,2000 km运距范围民航中转市场分担率显著高于空铁联运. 相似文献
139.
城市快速路匝道最小间距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匝道间距是路线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对交通流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城市快速匝道的特点, 应用驾驶员行为理论, 模拟了驾驶员城市快速匝道上的驾驶行为。认为匝道间距是影响城市快速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确定匝道最小间距, 必须确定匝道组合模式和计算匝道加减速车道长度, 并计算出车流从匝道汇入主线后, 由于车流变道而形成交织车流长度。由此建立了不同匝道组合模式下的匝道最小间距模型。应用实例表明, 当匝道间距不能满足最小间距时, 车速降低, 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0.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因素,而安全教育培训不良是造成人为失误的根本原因。安全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职工安全意识和传授其安全知识与技术。针对企业目前安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科学的安全教育方式搞好培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