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95篇
综合类   62篇
水路运输   86篇
铁路运输   35篇
综合运输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针对传统冷藏舱舱室存在的保温性能较差等缺点与不足,设计一种新型球体形舱室的结构。利用三维软件CAXA建立新型和传统舱室模型,传热面积和传热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舱室外部条件和体积的情况下,新型舱室的传热面积及传热量都比传统型舱室小,即新型圆弧形舱室比传统型舱室的冷藏保温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142.
研究目的:通风管路基作为一种新型的路基结构,具有降低多年冻土地温抬升路基人为上限的性能,对多年冻土区铁路的建设及运营提供安全保证。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及空气流通特征,对通风管内空气对流形式进行分析,并通过传热学基本理论对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体的传热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文章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理论。认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的传热方式主要为空气的强迫对流、自然对流及热传导3种,并通过理论计算及试验得出使通风管路基达到最大功效的合理的长径比。  相似文献   
143.
战车热特性与R744空调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某型战车的热特性及对空调系统的特殊要求,介绍了作者所研制的R744空调系统原理样机及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4.
白志国 《中国造船》2002,43(Z1):256-258
本文主要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5.
146.
文章用传热理论分析了东风4C型内为同车油水温度偏高的原因及影响其冷却能力的各种因素,并从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效果上对提高冷却能力的几种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东风4C型机车上采用另压冷却这一先进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7.
薄壁波纹强化传热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8.
采用商用软件FLUENT的动网格技术和多相流模型对某活塞开式内冷油腔中的振荡流动特性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揭示了机油通过率、充油率和换热系数随转速、冷却机油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油通过率在60%~80%左右;机油填充率与转速和机油流量密切相关;内冷油腔平均换热系数随转速的提高而迅速增大;油腔中机油填充率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换热性能的下降.选取50%的机油填充率,可在保证活塞振荡传热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冷却喷嘴的机油流量.  相似文献   
149.
应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天然气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缸体、缸盖水套内的冷却液流场分布以及压力损失。水套总压损失的计算结果为43.72kPa,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0.7m/s以上,缸盖水套冷却液流速0.5m/s以上,均符合流速准则。热负荷较高区域的传热系数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0.
基于强耦合理论的柴油机稳态传热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柴油机冷却水与机体组件之间的流动与传热问题,将强耦合理论应用于柴油机的稳态传热计算。建立了柴油机机体—缸盖—缸套—缸垫—冷却水腔的流—固耦合模型,通过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确定燃气侧的传热边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最终得到了冷却水腔内速度、压力、传热系数以及主要受热零部件的温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