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路运输   24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松均 《航海》2012,(5):44-45
船模制作者是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他的作品反映了一段航海历史,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许多精品船模非常有价值,被许多博物馆和爱好者所收藏。如今,中国传承有序的纯手工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本刊为弘扬海洋文化,特辟《船模"将"》专栏来支持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纵向考察中国古代计时器木漏系统的同时,重点研究元代星丸漏较前代的变化。元代星丸漏显示的诸多特征反映出元代是木漏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在民用方面。元代星丸漏的形制之所以有较大变革,一方面是木漏由军用转为民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也是影响计时器形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984年和2005年在山东省蓬莱市所发掘的4艘古船中,根据船体舷板的连接方式判断,第3号船和第4号船公认为是高丽船.由于蓬莱第4号船的船体的残存量很少,因此无法推断其原来的结构特点,但被称之为高丽船的第3号船,因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船底板、舷板以及其他相关部件,可供我们推断其结构特点.第3号船的舷板是采用传统韩船的制造方式进行连接,在船体内部并没有设置加龙木而是采用设置隔舱板的方法提高船体的横向强度.韩国船舶史界普遍认为传统的韩船是通过设置加龙木来提高船体的横向强度,因此蓬莱出土的高丽古船,在韩国的学术界乃至在中国的学术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在这篇论文中,准备初步探讨拥有隔舱板的韩国古船--蓬莱3号船,在韩国船舶史研究方面带来的意义;同时回顾-下所谓"在韩船中没有隔舱板"观点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考察蓬莱高丽古船的发掘概况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其他学者对蓬莱3号船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古船的一些与船舶强度紧密相关典型结构特征。其次,对中国古船的同口结构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利用有限元的方法来分析同口结构,建立了合理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平面同口和钩子同口在受到同样载荷的情况下的不同力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曹凛 《中国船检》2011,(4):100-103
中国元代疆域辽阔,与其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师密不可分。当时的这支雄师曾令世界很多国家闻风丧胆,但几次东征日本,却屡遭折戟沉沙的命运。究其原因,元军是败于水战,而疏于日本当地气候对舰船和水军的影响,则是导致元军大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魏巍 《中国水运》2003,(5):46-46
从我国港口发展史的纵剖面来看,港口作为商品位移的特殊场所,在自然经济这一大框架里,除受经济自身制约外,还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左右.本文试从历代经济政策对港口兴衰的影响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王杰 《中国航海》1996,(1):91-96
元代海事法规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海事法规文件。本文首次分门别类介绍了元代至元法、延佑法二个海事法规的内容,并分析了元代海事法规之特点。  相似文献   
8.
9.
2011年10月,应比利时MAS博物馆邀请,我与何国卫先生到访该馆。在驻比使馆文化参赞陪同下,博物馆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并协助我们在该国三个藏点找齐了1904年后留落的125艘中国古船模,并进行认真测绘拍摄,模型出自中国各沿海及内地港口的工匠之手。模型种类、工艺、功能、数量都是我们首次见到,其中广东船模更加吸引大家,双方专家并为此作了研讨。本文根据该馆介绍译文的形式作简单解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港口》2016,(Z1):25-32
登州港(蓬莱水城)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北部,是《新唐书》记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千年古港,为唐朝与朝鲜、日本遣唐使往来的出入港口。2005年登州港发现2艘高丽古船,历经中韩船史专家多年的共同研究表明,蓬莱4号古船为朝鲜半岛的传统平底船,蓬莱3号古船的船型为型结构,蓬莱3号古船的船壳连接为高丽造船技术,船体结构采用舱壁、肋骨、桅座、补强材等中国造船技术,是中韩造船技术交流的珍贵文物实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海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