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143篇
公路运输   764篇
综合类   438篇
水路运输   478篇
铁路运输   255篇
综合运输   3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71.
以岐山隧道为依托,建立三维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对铣挖法的吃刀深度、截割厚度、截割方式三个施工关键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风化花岗岩条件下,铣挖机最优吃刀深度为13.0 cm;随着截割厚度增大,平均垂直力和平均滚动力均增加,截割厚度12.5 cm为艾卡特ER1500-3L铣挖机最大截割厚度;从节能和减少刀具磨损来说,顺切更有利。  相似文献   
872.
文中叙述了以通海地震区为主的民房震害分析,并对桥梁结构类型、地基土类型、不同基础类型、土层厚度、地下水深度、地质构造等因素对震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3.
《重型汽车》2005,(1):37-37
信息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汽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电子由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874.
王嘉诚 《专用汽车》2023,(12):95-99
针对疲劳驾驶检测模型需要的实时性与轻量性,在SSD的基础上提出了SSD-MA网络作为人脸部件检测网络。该网络通过替换原SSD主干网络为MobileNetv3,使得模型参数量骤减,加上AFF注意力特征融合了不同尺寸的特征图,进一步提升了对人眼小目标的检测性能,并结合疲劳参数Peclos可以准确地输出被测人员的疲劳状态。经实验验证,SSD-MA在验证集上的mAP值达到了96.9%,较原SSD-300提高了5%,网络整体体积缩减了89%。  相似文献   
875.
论采空区对高速公路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分析了采空区对高速公路的影响,探讨了采空区对高速公路的临界深度计算方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采空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876.
基于信息融合的高精度潜艇深度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艇深度的测量主要基于海水压力信息,通过低通滤波器去掉波浪的影响,但降低了潜艇深度的动态测量精度。本文将测得的海水压力信息与潜艇惯导系统测得的垂向加速度信息融合,通过理论推导获得潜艇深度的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对中大型潜艇的仿真分析,以及对测量精度的分析讨论,证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7.
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的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平 《港工技术》2003,(1):48-51
根据强夯过程中的外观表现和内在响应规律,运用功能转换原理,建立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确定强夯资料中相对夯沉量-击次关系的众值拟合解,经验性地选择了必要的待定系数,使该模型范围拓宽;经实际应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78.
针对刚性接触网核心部件汇流排和接触线缺陷项目多、智能化检测手段少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智能采集及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的刚性接触网缺陷智能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详细介绍系统构成、功能及其应用情况。该系统在应用中能自主完成智能化的采集检测任务,实现刚性接触网缺陷的智能检测。  相似文献   
879.
船舶的“吃水”和“型吃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具有各自相应的内涵。本文通过对载重线和水尺勘画计量基点的论述,提出了对这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定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0.
从地转方程出发,对地转流的成因、流速和流向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说明,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同一水平面上地转流向与密度大小、水温高低及海水压强高低的关系,澄清了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地转流易发生混淆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