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1篇 |
免费 | 17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311篇 |
综合类 | 1079篇 |
水路运输 | 653篇 |
铁路运输 | 1451篇 |
综合运输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245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237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27篇 |
2006年 | 187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81.
车辆动力学仿真中关键元件的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车辆动力学模型中非线性元件数学模型的模拟精度,分析了一、二维干摩擦副、三大件转向架的摩擦楔块和带串联刚度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建立了非传统的数学模型,即不含速度状态变量的模型,并设计了对应的Simulink程序,用典型例题与传统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非传统数学模型能克服强非线性带来的数值计算问题,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一般根据不同模型的规模和非线性元件数,计算速度能提高2~10倍。 相似文献
182.
建立了考虑左右空气弹簧垂向耦合模型的车辆系统数学模型,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得到空气弹簧的力学方程,分析了车辆通过曲线时车辆与空气弹簧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高度阀的动作,车辆在驶出曲线后各空气弹簧的压力不一致,导致车体不能回到静平衡位置;车辆以正常速度通过曲线时,车辆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在车辆多次通过同一种曲线的较恶劣工况时,空气弹簧内气压变化范围是一定的;增加抗侧滚刚度能明显抑制车体侧滚,从而减小空气弹簧内气压的变化量;增大空气弹簧横向跨距,并选择合适的刚度和阻尼,能使车辆驶出曲线后各空气弹簧压力接近静平衡值。 相似文献
183.
为量化机车编组方式对重载列车再充气特性的影响, 结合神华铁路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结果, 对万吨重载列车再充气特性进行分析, 并利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方法, 建立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模型, 通过试验对比验证仿真系统的准确性, 对不同机车编组、多机车不同滞后时间和不同减压量的再充气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列车头部机车数目增加对首车再充气特性影响较小, 2种编组列车的副风缸压强差值小于15kPa; 单编列车充风时间是3辆机车编组充风时间的2.4倍; 当机车集中于列车前部时, 充风时间缩短量与机车数目增加量非正比关系, 即3辆机车集中编组的充风时间不是单编列车充风时间的3/10;机车数目对于充风时间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编组方式, 分散编组减压50kPa的充风时间较集中编组节省37%~75%, 机车集中编组减压110kPa的充风时间是分散编组的1.5~3.5倍, 分散编组常用全制动的充风时间为机车集中编组的30%~63%;从控机车滞后时间对充风时间影响较小, 充风时间增长量与滞后时间相近; 得到4种机车编组方式不同减压量的充风时间的二次拟合函数, 随着减压量的增加, 4种机车编组的充风时间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84.
185.
为实现带缆水下潜器的航迹跟踪控制,对带缆水下潜器设计了运动学反步控制器和动力学滑模控制器,并引入生物启发神经动力学模型来平滑反步控制器中因跟踪误差较大,引起的输出速度跳变。对水下潜器折线路径跟踪进行仿真,并分析脐带缆对跟踪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所设计控制器的路径跟踪误差小,跟踪速度在初始阶段以及折线路径拐点处过渡平滑;脐带缆使跟踪效果变差。对带缆潜器这一刚性和柔性部件相互连接的水下运载设备而言,神经动力学反步滑模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航迹跟踪,并有效克服传统反步控制器速度跳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6.
187.
基于多体动力学耦合理论结合有限元理论,以1艘大型船舶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推进轴系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大型低转速推进轴系在工作中的扭振特性进行研究。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利用扭振测试系统对实船的扭振进行测量,并从多个谐次将轴系扭振的仿真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仿真计算得到的轴系扭转振动变化趋势与实际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Adams/Virbration模块分析了船体变形对轴系扭振的影响,证明了船体变形会导致轴系扭转振动增大。 相似文献
188.
针对V2 O5/TiO2催化剂建立了三维单孔道模型,基于Eley-Rideal动力学机制,模拟了单孔道内的流动及NOx 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情况.经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随着Re的增大脱硝效率逐渐降低;模拟温度在523~723 K时,反应物NO的转化率随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根据NO的转化率及NH3的逃逸率综合考虑NH3/NO摩尔比应该控制在0.9~1.2之间;在温度为598 K, Re 为600, NH3/NO 摩尔比为1时, NO 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97.18%;反应物的浓度沿孔道方向先快速下降后平缓下降,在单孔道长度为1000 mm的模型中,在离入口处600 mm时NO脱除率可达到总脱除率的91.2%.模拟结果可为SCR催化剂的运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