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32篇
综合类   264篇
水路运输   21篇
铁路运输   8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不同发硒水平(<0.100,0.101~0.150,>0.150mg/kg)的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酶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3组病区儿童血清酶谱表现一致,其中ALP,GOT和LDH明显高于低硒非病区儿童,提示病区儿童特有的血清酶谱似乎并非由低硒导致。而各组x线检出率与发硒水平不呈负相关关系,也提示除低硒外的其它因素与本病发生和发展有关。本实验中发硒水平的差异与病区儿童血清锰、铜、铁、铬、镉、锌等6种元素含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2.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不同碘营养状态下克汀大鼠脑内T45’ 和 5 脱碘酶活性变化 ,探讨低碘和高碘所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和甲状腺肿大的机理。方法 利用低碘饮食复制了Wistar克汀大鼠模型。取第 2代缺碘动物 ,自分娩之日起 ,分别给每窝母鼠和其哺乳的仔鼠供应不同含碘量的饮水以补给不同量的碘 ,并依次分 4组。选用 2 0日龄的仔鼠进行实验。对 4组动物模型甲状腺功能状态及脑T45’ 和 5 脱碘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①甲状腺功能比较 :血清TT3 水平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FT3 浓度低碘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74 .0 % (P <0 .0 5 ) ;作为甲功重要指标的TT4和FT4在低碘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均为正常对照组的 3.5 % ;适碘组与正常组相比 ,TT4和FT4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 ;高碘组除了FT3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外 ,其TT4和FT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仅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6 1.86 %和 6 2 .0 %。②脱碘酶活性比较 :低碘组脑T45’ 脱碘酶活性 1.95± 0 .32T3 ng/( μgT4·h-1·g-1组织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1.5 9± 0 .2 3T3 ng/( μgT4·h-1·g-1组织 ) (P <0 .0 5 ) ,低碘组脑 5 脱碘酶活性 1.38± 0 .2 1rT3 ng/( μgT4·h-1·g-1组织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84.
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对PPARδ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在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δ(PPARδ)表达中的相关调控因子。方法用RT-PCR扩增人类PPARδ启动子序列,通过Deletion及重组将不同长短的PPARδ启动子序列转化到PGL3-basic载体中,转染LOVO细胞,通过观测各重组体转染活性,确定PPARδ启动子活性区域。再通过电泳迁移率变更分析(EMSA)、突变等方法确定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对PPARδ表达的作用。结果Deletion及重组转染后发现PPARδ启动子活性区域在序列3361~3464之间,EMSA、突变发现AP1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后转染活性明显降低。结论AP1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后转染活性明显降低,提示AP1是PPARδ的一个增强子。  相似文献   
85.
本文在15只SD大鼠尾壳核上用半定量方法对微血管壁上5种酶,在亮视野显微镜下进行了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皮质和尾壳核的血管壁上,乳酸脱氢酶活性呈微量至强阳性反应,且随血管直径增大活性增强;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呈微量至中度;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呈阴性至微量,说明核酸及蛋白质合成能力低下;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呈强至极强反应,提示血管壁平滑肌利用三磷酸腺苷能力强。上述各酶在尾壳核各部之间活性无差别。提示:皮质和尾壳核微血管壁代谢活跃,有氧代谢微弱,以无氧代谢为主。  相似文献   
86.
人微小病毒B19及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人微小病毒B19(B19)感染和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荧光法检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B19DNA和红细胞硒含量 ,并与非病区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B19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病区儿童 ,红细胞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儿童 ,低硒营养状态的儿童B19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硒水平的儿童。结论 我国大骨节病病区存在着B19感染的流行 ,低硒可能是B19感染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21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暴露,不给予打击及治疗;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白藜芦醇组模型建立后给予白藜芦醇200mg/kg腹腔注射。术后24、48、72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72h脊髓组织IL-1β、IL-10、TNF-α、MPO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4、48、72h各时间点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IL-1β、IL-10、TNF-α表达及MPO活性降低(P<0.05);72h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TNF-α、IL-1β、IL-10及MPO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性介质活性发挥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8.
介绍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发酵过程的模糊辨识,建立模糊预测控制模型。该模型应用于木糖醇发酵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定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活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建立hBMSCs定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系统。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eNOS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eNOS的活性,硝酸还原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O含量。结果与未分化组相比,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238.10%(73.000±7.002 vs.21.000±4.359,P<0.05);eNOS蛋白的表达增加114.72%(0.423±0.011 vs.0.197±0.079,P<0.05);eNOS的活性增强157.49%(4.967±0.073 vs.1.929±0.103,P<0.05);NO合成与释放增加155.67%(184.909±1.853 vs.72.323±0.426,P<0.05)。结论 hBMSCs定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后eNOS基因表达增加、活性增强,其代谢产物NO的合成与释放增加。本结果可能为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等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腺病毒36型(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肥胖诊断标准将维吾尔族人群样本分为肥胖组(115)与非肥胖组(117),收集血清标本232份,脂肪标本102份。血清中和反应法检测样本血清中的Ad36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大网膜和皮下的脂肪组织progranulin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progran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CD68蛋白表达,了解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1肥胖患者Ad36感染率(54/115,47.0%)明显高于非肥胖者(38/117,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36感染的肥胖组血清progran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408.45±156.92)显著高于非肥胖组(326.11±15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腹部大网膜、皮下脂肪组织progranulin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d36感染的肥胖组巨噬细胞浸润(14 730.16±2 227.39)明显高于非肥胖组(10 786.50±2 7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36感染可能与维吾尔族肥胖发生有关,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血清progran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