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4篇
  免费   72篇
公路运输   968篇
综合类   910篇
水路运输   1247篇
铁路运输   563篇
综合运输   28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捷 《港口装卸》1997,(2):10-12
针对煤炭装船机产尘区域的煤粉尘污染状况,提出了若干种化群体的布置方案,并在现场对各种布置方案的降尘效果及耗水量进行了测定,从中选出一种有效的布置方案,使得产尘区域煤粉尘浓度值低于交通部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实际运用生产工作中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一屏二用的“热键”切换显示方法——有二个及其以上的独立的动态监控显示软件,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监控程序运行,使用一个终端,在需要时通过实时地按下某一个(或几个)定义键便可作到相互切换显示,实现一屏二用。  相似文献   
13.
<正>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横贯西东,绵延数千公里,曾经被称为隔开我国南北的天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路  相似文献   
14.
11月20日,瑞典斯堪尼亚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斯堪尼亚P、G、R系列,您的最佳运输伙伴”的主题发布活动,就此揭开了其全新P、G、R系列登陆中国市场的序幕。斯堪尼亚集团亚洲区域执行董事Arne Karlsson先生和斯堪尼亚中国公司总经理何墨池先生等出席了此次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投资环境日益完善,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外市场日渐接轨。加上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将为外商提供更广阔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机会,跨国公司纷纷计划或已经将总部、办事处或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迁入中国,中国迎来新一轮世界产业迁移的浪潮。2000年中国吸收FDI止跌回升(增长率1%);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吸收FDI的增长率强劲反弹至15%;2002年吸收外国FDI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达527亿美元,增长12.5%。2002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投资目的地。 华南地区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资本利润已越平均化。外资为了追逐更大的边际利润,自90年代中期以来投资热  相似文献   
16.
17.
广州市委、市政府为配合广州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优化战略,以保持其在区域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其中南拓的目标是使南沙地区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辐射能力强,具有现代化物流和现代化临港工业特色的生态型海滨新城。为确保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广州市已对南沙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现就南沙港区发展江海联运的业务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当前区域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开展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的意义,建立了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模型、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判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建设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地方铁路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来自业内的各种争论,也在不断引起越来越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对于这一涉及到千千万万百姓根本利益,关系到地方铁路未来走向的话题,仅仅停留在争论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希望听到地方铁路建设一线的声音。因此,我们不但邀请有关专家发表高见,同时走访了地方铁路改革的观察者和亲历者,希望把收获的感受、观点与实践经验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