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119篇
铁路运输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离体大鼠子宫活动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子宫肌条在1 g的前负荷下温育,加入熊果酸1.0×10-8、2.0×10-8、3.0×10-8、4.0×10-8g/L,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自身对照,记录30 min;分别使用不同的受体拮抗剂5 min后,再加入熊果酸3.0×10-8g/L。用Biolap 410生物机能仪记录熊果酸对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结果熊果酸可增强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熊果酸剂量与子宫肌兴奋作用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并使用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2×10-6mol/L)、酚妥拉明(2×10-6mol/L)、异博定(2×10-7mol/L)及消炎痛(2×10-5mol/L)观察其改变。该增强作用可被消炎痛阻断,而异博定、酚妥拉明、苯海拉明未能阻断熊果酸的作用。结论熊果酸增强作用与前列腺素酶的合成与释放有关,不通过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受体以及H1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2.
PTEN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PCNA在1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正常组)、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组)和22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及内膜癌组PCNA表达分别为61.1%(11/18)、71.4%(15/21)和95.5%(21/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表达分别为:正常组88.9%(16/18)、癌前病变组71.4%(15/21)、内膜癌组27.3%(6/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表达增强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在分子水平上的早期变化,PTEN表达减弱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3.
血栓调节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 (TM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等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5 0例子宫内膜腺癌、1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及 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M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TM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P <0 .0 5 )。在子宫内膜腺癌中 ,TM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 ,随分期的升高其阳性表达率降低 (Ⅰ期 76 .5 % ,Ⅱ期 6 3.6 % ,Ⅲ期及其以上者 2 0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TM表达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转移有关 ,有望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24.
探讨手术治疗喉癌保护语言及吞咽功能的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参考 Pearson手术的基本方法 ,对我科近 2年来按过去标准需行全喉切除术的 7例患者 ,施行了近全喉切除并发音管再造术 ,观察了不同临床分期的下咽癌、喉癌 ,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时的恢复过程。结果 除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伤口延期愈合外 ,6例患者术后 1 0~ 1 4d逐渐恢复吞咽功能 ,术后 1月经再造发音管可达到近距离满意的发音与会话效果。结论 近全喉切除发音管再造对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能较好地保留发音功能 ,同时又减少了误咽 ,是一种手术安全、减少无喉残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取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磁珠分选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传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剂和成脂诱导剂培养,并通过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对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形态进行鉴定。结果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其经成骨、成脂诱导培养3周后形态、体积发生明显改变。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团中央能形成钙化结节;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内出现橙红色脂滴。结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具有明显的成骨和成脂细胞形态,表明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治疗T1a期肾门旁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5月间LPN治疗11例肾门旁肿瘤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6(26~75)岁,中位肿瘤直径3.0(2.3~4.0)cm,中位R.E.N.A.L评分5(4~7)分。临床分期均为T1aN0M0。全部患者成功完成手术,中位热缺血时间35(23~56)min,中位手术时间180(150~240)min,中位估计失血量为100(50~300)mL。3例患者术中行集合系统修补术。术后1例输血,2例短暂性血尿,1例低热,1例出现漏尿,保守治疗后好转;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5~13)d;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8例,嫌色肾细胞癌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10例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术后病理分期均为T1aN0M0。4例患者术中做切缘活检,结果均阴性。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3(1~80)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T1a期的肾门旁肿瘤,LPN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熟练的腹腔镜技术和术者的临床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介绍利用自体肝镰状韧带补片加固胰肠吻合的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对6例质地脆弱的胰腺残端,术中利用自体肝镰状韧带制成补片加固行胰肠吻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腹腔引流液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胰肠吻合口漏。结论肝镰状韧带补片加固法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对于质地脆弱的胰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图像识别系统对子宫内膜细胞团块良恶性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大兴医院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标本,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对比分析AI图像识别系统(AI诊断)和专业病理医师人工诊断(人工诊断)子宫内膜细胞团块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和诊断所需时间。结果 纳入分析的126例患者中,AI诊断与组织学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2.1%(116/126),与组织学病理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41);人工诊断和组织学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4.4%(119/126),与组织学病理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89)。AI诊断与人工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8,P=0.451)。A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2.3%、91.8%和92.3%。126张细胞学切片,人工诊断每张切片所需6.67 min; AI诊断每张切片所需5.00 min。结论 AI图像识别系统具...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通过总结归纳外科医师在前期学习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构建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及解决思路,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参考,提高手术操作的规范化,缩短学习曲线,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行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技术患者共计210人,其中由初学组医师建腔150人,由熟练组医师建腔60人。评价了两组之间锁骨上皮神经损伤、肩胛舌骨肌损伤或离断等9项常见建腔过程中的错误发生情况,并比较了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学组医师建腔过程中在锁骨上皮神经损伤(19.33%vs. 3.33%)、肩胛舌骨肌损伤或离断(16.00%vs. 0)、颈前带状肌游离过度(24.00%vs. 3.33%)、胸大肌及锁骨上筋膜损伤(16.00%vs. 5.00%)、颈外静脉及属支损伤(8.00%vs. 0)、胸锁关节过度游离(7.33%vs. 0)、胸锁乳突肌肌间隙进入错误(8.67%vs. 0)等问题的发生率上显著高于熟练组医师(P<0.05)。初学组与熟练组...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肺切除术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3D技术打印出双侧肺模型,外科手术建立左、右全肺切除术的动物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及3D打印肺假体植入组;术后观察1年,分别比较左、右肺全切后对照组及假体植入组早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并对相应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验证假体的组织相容性,并观察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在3D打印肺假体移植术后,经过1年的随访,3D打印肺假体植入组实验用犬晚期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CT图像显示,进行对侧肺扩大切除的对照组犬发生了动态纵隔移位。相反地,在3D打印的肺移植个体中,纵隔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改变。病理结果显示,3D打印的肺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副作用,显示了受体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耐受性。结论 3D打印的肺假体可以安全、有效地移植给受体,有效地治疗因气管缺损或肺缺损导致的疾病,且无显著排斥反应及其他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