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0篇
综合类   127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建立SD大鼠慢性渐进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初步研究及评价其模拟临床良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价值 ,提供新型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方法 在外科放大镜下 ,用双极电凝电灼烧伤使胆总管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纤维组织修复等病理改变 ,引发胆管组织慢性纤维瘢痕狭窄 ,造成梗阻性黄疸。结果 本实验模型所致梗阻性黄疸表现及肝功能变化为慢性渐进性发展过程 ,病理切片检查显示胆总管组织发生慢性纤维瘢痕样变。结论 此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表现与临床患者的良性梗阻性黄疸表现极其相似 ,是研究良性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肾疾病患者的肾脏巨噬细胞(M_?)浸润情况,探讨肾脏M_?与肾功能损害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取肾脏病临床患者的肾穿刺活检标本110例和11例正常肾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切片,用M_?标记物CD68免疫染色,随机选取视野,计算每例患者肾脏M_?浸润程度,并对肾脏M_?浸润程度与肾功能及肾组织纤维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肾疾病患者的肾组织均可见M_?浸润,主要发生在肾小管间质区,M_?浸润程度自高向低依次为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伴慢性间质或血管病变、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除系膜增生性肾炎外的其余各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各类型肾疾病的肾脏M_?浸润程度与患者血液的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负相关,与肾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肾脏M_?浸润程度在不同类型肾疾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肾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M_?与肾疾病的类型和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肝功、凝血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计算肝脏纤维化FIB-4评分等。结果①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4.37±7.18)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23.60±6.20) ng/mL,P<0.05],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11.20±5.99)ng/m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2±6.84)ng/mL,P<0.001]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16±7.55)ng/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25(OH)D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PT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FIB-4评分呈负相关;③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91.9%,Child-Pugh B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81.6%,Child-Pugh A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67.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4评分≥1.45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代偿的可能性大;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可能性大,肝脏病变程度重。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尤为显著;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否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的差异,并评估其判断预后的潜力。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及温州市中心医院连续性符合条件的CAP患者(n=48)、CAP+AECOPD患者(n=20)或AECOPD(n=34)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常规自动化测试C-反应蛋白(CRP)、hs肌钙蛋白T、NTproBNP、降钙素原和血液计数,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sFlt-1水平。结果不同诊断组患者的炎症指标、sFlt-1、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有明显差异(P<0.05)。CAP+AECOPD组的CRP、sFlt-1、降钙素原、hs肌钙蛋白T、NT-proBNP、纤维蛋白原较AECOPD组显著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较AECOPD组显著下降(P<0.05)。CRP(r=0.504,P=0.005)、sFlt-1(r=0.384,P=0.009)和降钙素原(r=0.307,P=0.042)与住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入院时相比,sFlt-1水平在出院后再入院的患者中表现更高[(27.91±5.82)ng/L vs.(16.26±4.33)ng/L,P=0.022],并且在30 d内死亡患者中sFlt-1水平[(30.46±5.74)ng/L]更高。sFlt-1水平高于19.451 ng/L区分AECOPD和CAP+AECOPD的阳性预测值为66%,阴性预测值为80%,灵敏度为66%,特异性为80%,ROC曲线下面积为0.78。结论血清sFlt-1水平能快速区分AECOPD患者是否合并CAP,而且可以初步预测住院时间和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5.
本实验证明五仁醇可使慢性肝损伤大白鼠LDH_5和SGPT 下降,清蛋白增多,r-球蛋白减少,清、球蛋白比率增高,肝中胶元含量明显降低,病理改变减缓.以上结果说明五仁醇对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6.
采用核多功能仪平衡法测定了10例正常人及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的右、左室射血分数(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LVEF)。结果表明,肺心病组其RVEF显著低于正常组。若以RVEF<45%作为早期肺心病的诊断指标,一些心电图和X线尚未出现改变的慢支或并发肺气肿者,即可诊断为早期肺心病。此外,肺心病患者其LVEF亦减低,提示肺心病左心功能亦受损。故RVEF的检测对肺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项简单经济、无创而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情重,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于治疗的顽固性病例,其病原与念珠菌和隐球菌是否有关,国内尚少正式报道。为了给这类疾病病原学和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兹对72例临床上确诊为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观察组)和47例年龄、性别等与患者基本相同健康人(对照组)的痰液,按照文中所述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以期对这一问题的初步阐明,获得一定的科学实验资料。实验结果表明,强致病力的白色念珠菌、两种念珠菌混合感染和新型隐球菌分离阳性率,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5)。且持续时间长,难于阴转。  相似文献   
38.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死后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将对吗啡形成依赖的大鼠处死 ,分别在死亡当时和死后 2 4、48、72、96h采集心血及心肌、脑、肝、肾、肺组织 ,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SPE GC)检测吗啡含量。结果 除肺外 ,心血和各组织吗啡含量在大鼠死后 96h内有不同程度增加。肝增加幅度最大 ,肾在 72~ 96h呈现下降 ,心肌在 2 4h有所下降 ,以后逐渐上升。各组织与死亡当时心血中吗啡含量相比 ,在大鼠死后 96h内脑中吗啡含量与其相差最小。结论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脑组织能较好反映死亡当时心血中的吗啡含量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IL- 10)启动区- 592 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方法检测 85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 75 名健康对照者 IL- 10基因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血清 HCV RNA> 105拷贝/mL组和HCV RNA≤105拷贝/mL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慢性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IL- 10 基因启动区 592 位点基因型在 ALT≥80U/L组中A/A基因型出现的比率高于ALT<80U/L组,两组之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 10基因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病毒血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IL- 10 启动区域 5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0.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引流量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chronicsubduralhematoma ,CS DH)是中老年患者轻微颅脑损伤后最为常见的颅内病变。虽然CSDH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钻孔闭式引流术已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普遍采用的方法。我们对CSDH患者术后引流量进行了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选择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住本院神经外科资料完整的CSDH患者 15 2例。其中男 138例 ,女 14例 ,年龄 36~ 82岁 ,平均 6 2 .3岁。 5 0~ 6 5岁者 12 6例占 83% ;双侧CSDH者 2 3例。 15 2例CSDH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