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44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3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作为在20世纪后半期不断涌现的修辞批评模式,隐喻修辞批评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批评模式之一,该模式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隐喻性语篇.不同于汉语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说服”或“认同”为其特点.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基础涵盖了隐喻的修辞本质、人性论和修辞观,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了其运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隐喻修辞批评模式的引入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读文本的新的角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隐喻实现成功交际的意识  相似文献   
22.
天缘(下)     
八 我接到五姐的电话,她约我晚上7点在"森林茶吧"见面,说给我介绍一个生活伴侣.我讨厌这种无聊的介绍方式,认为上天注定你无另一半,你就永远是光棍,一句话,得讲天缘.我善意地回绝了五姐.五姐不得了,批评我:兄弟,你每晚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时间长了,走出来的肯定是个呆子.如那样,姐可替你心疼惋惜了……我已约好人家,成不成总得见个面吧,我相信你是有礼节的人.这就是五姐,说话分寸得体,难怪手下千余员工个个服她.  相似文献   
23.
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重新检视中国知青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通过对过往的知青小说进行重新检视,揭示出从自然的角度审视知青生活,既是20世纪中国知青小说的一个缺失处,这一缺失导致了审美价值判断上的某些明显失误;也是今后知青小说的一个突破点,借助这一新的视角,曾经改写或严重影响过一代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就会随着话语立场的转变,在作家的笔下得到深度再现和更具创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24.
王瑶 《中国水运》2007,5(9):243-244
深度报道是记者在采访中采写的具有深度、有影响的稿件,这其中,尤以批评报道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分析深度批评报道的分类、采写的难度等问题,结合实践,详尽论述了深度批评报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5.
经"全国整规办"和"国资委协会办"的授权,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货代协会")于2007年7月正式启动货代物流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按预定的评审程序,首批评出了104家AAA级信用企业、25家AA级信用企业.  相似文献   
26.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但在形式层面抵制"自然叙事"的陈旧技巧,形成独特的"不自然叙事"的文本特征,而且在内蕴层面以"不自然叙事"的形式技巧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类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形式研究与文化批评》以形式研究和文化批评为切入角度,揭示《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客观上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27.
针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发展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在文化视野中寻求西方话语与中国诗学之间的契合,从而实现中国式文化批评传统的再问题化。循着30年来文艺学发展脉络,论述文化批评出现的原因与必然性,并就文化批评发展的内在、外在动力及当下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托,从语篇衔接入手,分析比较了鲁迅小说《一件小事》及其2个英译文本的语篇上的差异,旨在探讨功能语法在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9.
学霸交警王植玉执法时身上总带着三宝:第一宝是警官证,代表警察的公权力;第二宝是法律书,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全在书上不会时就翻看;第三宝是执法记录仪,这是民警保护和监督自己的利器。11月16日、17日,一则名为"兄弟虽然咱们不认识,但是你确实给警察长脸,为你点赞"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相似文献   
30.
再论《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初美国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红字》的主题源泉,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艺复兴运动为《红字》提供了人物原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成为霍桑创作技巧上借鉴、仿效的样板。再论《红字》旨在揭去《红字》的最后一层面纱,为喜欢该作品的中国读提供解读,为中国的外国学研究园地增加一道历史批评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