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19篇
综合类   15篇
水路运输   47篇
铁路运输   4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柯怡达 《轿车情报》2012,(1):190-191
励志成就口碑——现代 就国内而言,现代品牌这几年的发展愈发激烈,作为韩国车的主力品牌,它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的道路。现代从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引进和改良,再到制定完全化地开发,加上政府的多方面扶持,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初具规模的产品发展规则。到了1976年,韩国现代的本土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扩大。到了上世纪末,  相似文献   
202.
苏艳丽  胡树华 《上海汽车》2006,(9):15-17,45
阐述了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引进的成功之处,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进行SWOT分析,借鉴日韩汽车产业发展经验,指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同时提出此战略下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3.
引进的高速列车座椅的结构及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2种引进的高速列车座椅的结构、功能及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4.
著名道桥专家东南大学陈荣生教授:将就地热再生技术引进市政道路是一项利民工程著名道桥专家,东南大学的陈荣生教授住在锁金村,北京东路是他上班的必经之路。在目睹了北京东路上的英达大型热再生施工效果后他感到很兴奋。他说,使用就地热再生技术后,解决了传统技术带来的堵车困扰,  相似文献   
205.
《世界轨道交通》2008,(4):F0003-F0003
在中国,凡是有铁路的地方,通常能见到永济电机的产品。 今天,为满足中国铁路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致力于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目前,已掌握并拥有了法国阿尔斯通;日本日立、东芝;美国GE与EMD;德国西门子等世界公司一流的电传动装置设计和制造技术,并通过创新发展,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机、变流器及电传动系统集成的三项技术平台,成为中国铁路技术引进电传动产业化基地。  相似文献   
206.
王祖德 《汽车情报》2004,(10):31-35,4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慢,老车型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汽车产品产量少,在低水平上徘徊,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配件产量与产品技术水平都不高。那时也有一些进口车型,但由于其保有量低,技术含量高,所需的维修件大多靠进口。改革开放以后,国外车型的大量合资、引进及对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促进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7.
介绍澳大利亚一个大型扶壁码头的实例,结合我国扶壁式码头的建设概况,分析在我国引用国外大型扶壁结构建设深水码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8.
在现今,技术引进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经济活动,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引进战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引进战略的层次树,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对技术引进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  相似文献   
209.
210.
本文作者是一位目睹了中回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并从此和轨道车辆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的年轻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深专家,尽管他在机车车辆领域为中国铁路提速和发展高速作出过一定贡献,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为什么韩国公路上跑的车95%以上都是韩国本土车,而在中国回土上跑的却是“万国牌”汽车;为什么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有他们真正的“中国割造”,而轨道交通行业却差距明显;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机车车辆的同时,如何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真正的技术引进,……。他动情地呼吁业内人士要坚定打造“中国制造”轨道车辆的决心,交持和呵护真正的“中国制造”。为此撰文剖析了制约“中国制造”轨道车辆的因素,提出了打造轨道车辆的“中国制造”,发展轨道车辆民族工业时需重点注意的问题,以及与机车车辆动力学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