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3篇
公路运输   124篇
综合类   134篇
水路运输   55篇
铁路运输   67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SRC单跨两层框架结构拟动力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SRC框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本文采用计算机-作动器联机试验方法进行了一榀单跨两层S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试验研究.输入的地震波为ELCENTRO(1940NS)波。根据试验结果,本文对SRC框架破坏机制、变形、延性等工作性能作了初步的研究,并且根据SRC柱的滞回曲线特性确定框架的层间恢复力模型,从理论上对试验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分析曲线与实测曲线作比较,两者符合良好,所编制的程序可以用S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相似文献   
372.
《中外公路》2021,41(3):199-206
为研究节段预制拼装桥墩受力性能及抗震性能,对4个缩尺比为1∶2.5的独柱桥墩模型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连接构造对预制拼装桥墩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锥套+纤维混凝土连接模型的极限承载力、耗能能力以及结构延性等性能均优于现浇桥墩模型及UHPC+主筋搭接模型。  相似文献   
373.
基于OPN的舰载对空搜索雷达作战效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载对空搜索雷达的作战效能评估是电子战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的评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针对通常的模型不能同时描述舰载对空搜索雷达作战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采用对象Petri网建立了舰载对空搜索雷达作战系统的模型.首先在对舰载对空搜索雷达作战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对象类,并运用OPDL语言对各个对象类和舰载对空搜索雷达作战过程进行了描述;然后选取了效能评估指标;最后利用所建立的OPN模型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运行对不同对抗环境下舰载对空搜索雷达的效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374.
基于卡萨格兰德法,分析并确定土体先期固结压力曲线的拟舍数学模型,根据先期固结压力的数值计算原理,应用Mallab软件可实现其数值求解,实例表明,Matlab软件在土工试验数据处理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5.
黄土地基-群桩基础-桥墩滞回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拟静力试验对黄土地基-群桩基础-重力式桥墩进行了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在墩顶施加水平往复荷载,获得了桩、土及桥墩整体结构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指出了该骨架曲线可简化为3部分组成,同时也探讨了低承台桩基础的破坏机理及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376.
异地分布式桥梁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现代工程结构日趋复杂化与单个实验室的规模及试验能力之间的矛盾,介绍了桥梁结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的基本原理、数值积分方法及应用程序的开发。针对目前结构试验中广泛使用的MTS系统,提出了2种不同的控制方法来实现试验程序与MTS控制系统的连接。利用网络化结构实验室系统NetSLab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及中国3所高校之间进行了六跨桥梁结构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将异地分布的单一结构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络结构实验室以进行大型桥梁结构系统的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从而提高综合试验能力,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377.
为研究采用外包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钢管(ST)作为免拆模板,内浇普通混凝土(NC)的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以罗屿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UHPC-ST-NC组合桥墩结构设计,并制作了3个不同设计参数的组合桥墩(编号URST-1、UHST-1、UHST-2)和1个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RC)桥墩(编号ZT-1)。通过开展桥墩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的破坏模式,对比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性能指标,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UHPC径厚比和钢管径厚比参数对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UHPC-ST模板取代钢模板的设计方案,不仅能提高桥墩的耐腐蚀能力和耐冲刷能力,并且节省了拆模的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UHPC-ST-NC组合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与整体现浇桥墩类似,均为压弯破坏,但其破坏程度明显轻于整体现浇桥墩;与ZT-1试件相比,URST-1、UHST-1、UHST-2试件的峰值荷载分别提升了56.9%、68.0%、69.6%,水平承载能力更高;峰值位移也分别提升了11.8%、24.2%、68.0%,残余位移更小,耗能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78.
为研究强震和温度作用下,整体桥台产生的水平往复大位移对桥台与台后填土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整体桥台-H形钢桩-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并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大位移作用下整体桥台后土压力的分布规律;根据台后土压力分布,提出了台后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与加载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改进的整体桥台后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正向加载(桥台挤压台后土)时,台后各处土压力随加载位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台背处和台后20%桥台高度处土压力受桥台位移的影响更大,沿深度方向呈梯形分布;台背处土压力分布中,由于台底H形钢桩的约束,最大土压力位于入土深度0.875 m处,台底位置的土压力则略有减小;台后60%桥台高度和1.4倍桥台高度处土压力受桥台位移影响较小,沿深度方向呈三角形分布;负向加载(桥台背离台后土)时,台后土压力沿深度方向呈三角形分布,且台后各处土压力与加载位移不相关,其值相对于正向加载时可忽略;水平往复大位移作用下,整体桥台后土会产生脱空现象,脱空范围超过桥台高度的37.5%;台后土压力沿纵桥向呈指数型衰减,且相比小位移作用下衰减得更快;台后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随加载位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且台后土压力系数与加载位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现有土压力计算方法未考虑桥台位移的影响或认为台后土压力在桥台发生小位移时随桥台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发生大位移时则基本不变;提出的土压力拟合公式的判定系数为0.92,计算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6.2%,可作为现有土压力计算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79.
王伟力 《公路》2023,(3):205-209
为研究无承台式圆桩方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优化圆桩方柱节点钢筋构造,基于有限元拟静力仿真开展不同钢筋锚固长度与锚固形式对比研究。共考虑3种直筒式钢筋与1种敞开式钢筋的圆桩与方柱连接节点方案,分别建立局部实体模型,考虑材料、结构非线性本构及桩-土相互作用边界,对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刚度退化与延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方案连接节点滞回性能良好,刚度退化曲线较为平缓,具有较好延性;采用直筒式钢筋方案,适当减少钢筋锚固长度可提高抗震性能;敞开式钢筋方案较直筒式钢筋方案可提升墩柱刚度,但延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380.
承插式预制拼装桥墩是将预制混凝土墩柱插入承台预留的凹槽内,在间隙中填充混凝土或灌浆料连接形成的装配式结构,承台预留槽内设置波纹钢管以增强对桥墩根部的横向约束。开展承插式拼装桥墩和现浇桥墩2组试件的拟静力荷载试验,研究了承插式拼装桥墩的抗震性能以及波纹钢管的横向约束效应,并通过相关影响参数的模拟分析,探讨了承插深度、灌浆料强度和连接界面处理方式对承插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其抗震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钢管约束承插式桥墩柱脚形成的塑性铰区域及破坏形态与现浇桥墩基本一致,承载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但破坏时极限位移提高约20%,结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所提高,波纹钢管约束承插式拼装桥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随着承插深度的增加,承插式桥墩的抗震性能随之提高,当承插深度超过0.6D(D为墩身直径)时,其抗震性能提升趋于缓和;当灌浆料强度达到桥墩主体混凝土强度后,继续增加强度对桥墩抗震性能影响不大;相对光滑界面连接,波纹键齿和梯形键齿连接的承插式桥墩承载能力分别提高约30%和26%,累积耗能分别提高20%和15%,波纹键齿连接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