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0篇
  免费   117篇
公路运输   1051篇
综合类   1044篇
水路运输   691篇
铁路运输   1118篇
综合运输   38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制定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保障高速公路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获取信息,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对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的量化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的多元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白天相比平均下降8.5%,最大下降30.4%,下降幅度与行驶速度和公路线形条件有关;驾驶员白天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分别呈负对数、正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52;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分别呈负线性、正对数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  相似文献   
812.
为研究黄昏时段行车时,驾驶员对空间距离判识随环境照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实际道路试验.选用32名男性驾驶员,在不同自然环境照度下,判识不同空间深度距离时红、绿色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分析被试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差异,获得空间距离判识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距离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绿色障碍物黄昏时距离判识差异显著,BP网络可以很好拟合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结果,均随环境照度降低而增加;判识距离随深度距离增加也增加,相对距离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813.
研究了路面平整度标准评价指标——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的计算模型和求解方法,找出了影响IRI精度的主要因素;利用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位移传感器精度、数据采样间隔、评价距离、检测方向和检测车速等对IRI的影响。得出结论:提高位移传感器精度、减少数据采样间隔,可以较大提高IRI的测量精度;检测车速越接近理想车速,IRI测量精度越高;检测方向对IRI测量精度产生影响,但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14.
为构建高科技园区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分析高科技园区特征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必要性入手,归纳总结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提出规划、设计、管理不同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管理中落实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的途径。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需求特征、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关系角度详细阐述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和节点规划方案。同时,探讨如何在设计和管理阶段落实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理念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15.
在新型快速运输系统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运能、速度、制式和技术性能等方面,比较了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分析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结合实例,提出了国内中小型城市新型交通方式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16.
了解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特征、掌握公交出行客流规律是公交规划和运营决策的基础.为了研究不同时段居民公交乘车的分布特性,以北京市分段计价线路公交IC刷卡数据为依据,基于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了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的距离特性,并对乘车距离分布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公交乘车距离服从威布尔分布,在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平方误差和小于0.01,拟合优度在0.97以上.   相似文献   
817.
在经历了机动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宜居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着想,主张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全球主要城市相继推出"街道设计导则",从微观尺度指引街道空间重构。城市建成区既有步行系统的改善需要对既有步行网络设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步行空间。鉴于此,本文从步行者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连续、安全、便捷、舒适"四个维度共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城市和街区尺度的步行系统,并以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为例进行了评价,为重新认识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现状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后步行系统改善的评价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18.
基于多层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属性的跨层次结构,建立多层模型,分别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层面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层面对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利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 结果表明:多层模型比传统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控制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后,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对居民通勤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负效应,而居民居住地到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仅对通勤距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城市规划优化通勤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19.
针对航班延误后旅客选择行为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对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首先,以期望出行时间作为旅客行为选择的参照点,构建航班延误信息下旅客选择行为模型,并指出在不同延误情景下参照点具有动态性特征;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得到准时到达敏感性、信息影响程度两个参数值及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对出行时间的判断,计算得到期望出行时间;最后,以北京-上海航线为例,计算得到不同延误情景下旅客不同选择行为的累积前景值,从而得到旅客的最优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航班延误规模的增大及延误时长的增加,旅客的期望出行时间随之增长,体现了参照点动态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延误情景下,旅客的最优选择行为有所差异;通过实际验证,理论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旅客在不同延误情景下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820.
鉴于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属性偏好和处理两类异质性现象,以铁路出发旅客衔接方式选择问题为对象,对两类异质性的效用表达进行了讨论,构建了能同时描述旅客属性偏好和处理异质性的复合异质性(Hybrid)非集计模型.采用成都东客站SP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表明,Hybrid模型的拟合度优于单一异质性模型.旅客属性处理规则自述结果与Hybrid模型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对旅客属性处理特征的表达准确.进一步对不同类型旅客属性标定结果的分析显示,Hybrid模型可实现对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的精细化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