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2篇 |
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14篇 |
综合类 | 530篇 |
水路运输 | 474篇 |
铁路运输 | 460篇 |
综合运输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介绍砂垫层夹铺土工格栅加固软土路堤施工中采取的技术措施、施工方法及加固效果,供同类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252.
253.
254.
为研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素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敏感性,实现混凝土配比优化设计以及对施工的指导作用。以成资渝高速公路TJ2标项目为例,基于不同配合制备5组混凝土,以水胶比、砂率、坍落度作为影响因素,引入灰关联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与7d和28d抗压强度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灰关联度排序为坍落度>砂率>水胶比,即坍落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为敏感。随着坍落度的增加,混凝土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且当坍落度为195mm时混凝土强度达到最大值。砂率对混凝土强度具有两方面影响,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混凝土强度的形成,以35Mpa为分界点,砂率对7d和28d的混凝土强度变化的影响速率有所不同。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混凝土强度呈现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55.
结合天津港东疆港区吹填造陆工程实际分析了制约吹填造陆进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吹填造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调研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吹填工艺加快砂垫层铺设进度、褥垫层真空预压法、自密封真空预压法以及改进后的真空预压技术(取消砂垫层、将排水板与滤管直接相连、然后铺膜抽真空的方式进行地基处理)比较适合天津港软土地基处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56.
1、制冷剂回收机的功能特点在汽车维修作业时,经常要用到制冷剂回收机,俗称冷媒充注机、冷媒回收机或加氟机。其实,如果从功能上来理解,制冷剂回收机可以分为单充注机、单回收机和回收充注机。单充注机,主要组成部分为真空泵、充注管、高低压表及接头,它只能完成充注制冷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57.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1,40(1)
为研究砂卵石地层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土体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选用修正摩尔库伦屈服准则,基于基坑开挖及支护施作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获得基坑土体的位移、应力分布特征及支护结构内力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分层开挖深度的增加,坑底隆起不断增加,灌注桩身水平位移最大值点下移,右侧桩水平位移最大值较左侧桩大;土层的塑性状态区主要分布于基坑两侧及坑底局部范围,呈左右对称分布现象,从地表呈滑弧至基坑底部;支护结构设计时,立柱埋入坑底段应配置抗拉构件,第一道内支撑两端及其跨中处弯矩达到最大,应重点配置抗弯构件. 相似文献
258.
李长学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6,4(2):68-70,79
东莞水道大桥主桥是一座主跨为280m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针对大桥管内C50微膨胀混凝土施工,对一次顶升压注混凝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输送泵及泵管的选择和混凝土配比的设计,并对压注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59.
路基工程质量的好坏,压实度是最重要的内在指标之一,只有对路基进行充分压实,才能保证路基的强度、整体稳定性,并保证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路基现场压实度检测主要检测方法有灌砂法、环刀法、核子法、水袋法等检测方法。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和业主要求,在公路上主要运用灌砂法进行路基压实度检测。以下结合工程实践,对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的一些问题,做简要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60.
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3种含泥量试验检测方法原理的分析,根据3种含泥量试验检测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得出采用亚甲蓝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应采取的实际控制值和规范规定控制值之间的差别,同时提供采用亚甲蓝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应采取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