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93篇 |
免费 | 30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576篇 |
综合类 | 1334篇 |
水路运输 | 905篇 |
铁路运输 | 769篇 |
综合运输 | 2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30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31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39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08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46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工业产业组织是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其结构是指汽车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及其关联性以及汽车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2.
123.
悬索和斜拉复合桥梁的位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描述跨越日本轻津海峡的轻津海峡大桥的位移特征,所建议的桥的长度达20km,中心桥设计成超长跨径达4000m,由悬索节段和斜拉节段组成的复合桥梁,所有荷载由三根主缆和辅助缆索承担。文中对斜拉悬索复合桥的悬索桥模型进行了分析,塔的高度和斜拉索以及悬索支承的长度比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4.
20 0 2年汛期 ,地处长江中游、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武汉市受长江洪水影响 ,水位三起三落 ,堤防继1999年后又一次经受了历时半月之久的高洪水冲击考验。分析 2 0 0 2年武汉地区汛期水情发生、发展过程及洪水特征 ,对于认识长江洪水、分析 2 0 0 2年长江汛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5.
结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通过对车辆运行的状态分析,就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在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模式下,分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特征。以上海都市圈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交通需求特征,明确大都市圈发展趋势与空间发展需求,从城区交通瓶颈、区域交通限制、轨道交通限制等方面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市域快轨发展的必要性。以空间视角分析解析市域快轨的空间演变特征,提出了与上海空间发展相协调的市域快轨线网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29.
为控制危险品运输风险大小并提高风险分布合理性,兼顾运输商的利益诉求,对多种类型危险品在同一路网内运输时的多路径组合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运输路径物理特征,结合路段风险值给出路径间的物理相异度计算方法,并根据各路段在路网内的地理位置,给出路径间的空间相异度计算方法;然后设置总风险阈值和最小相异度约束,建立同时考虑累积运输风险、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改进第2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NSGA-Ⅱ)对模型求解,利用动态拥挤距离来提高群体中个体分布的均匀性;最后通过随机网格网络算例对多种类型危险品在不同起讫点间单次、多次运输场景下的路径选择进行仿真优化,并利用实际路网数据对优化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设置危险品运输路径之间的相异度约束,可减少共用路段/节点数量,避免运输风险在局部区域内过度集中;适当增加累积运输风险,有利于提高路径之间的物理相异度和空间相异度,使运输风险的分布更为分散,同时扩大了运输商的路径优化空间。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对危险品运输风险控制及风险分布管理提供新的方法,为运输商的路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0.
设计了一种可测量降雨入渗与底部排水条件下土体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变化规律的试验装置,开展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砂土和粉质黏土的降雨入渗与排水过程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了不同土质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各高程处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可将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土质的体积含水率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首先表面土体含水率上升,随着雨水的入渗,表面含水率保持不变,土体内部含水率由上至下依次上升,随后当浸润线达到装置底部后,土体的含水率开始逐渐增大,由非饱和状态过渡至饱和状态,最后当装置底部达到饱和后,土体中的水位开始逐渐上升,各个测点在降雨作用下由下至上依次达到饱和状态;不同土质土体的表面体积含水率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关系,在相同降雨强度下粉质黏土表面体积含水率大于砂土,不同土质浸润线的下降速度与降雨强度均呈对数函数关系,在相同降雨强度下砂土浸润线下降速度大于粉质黏土;土体基质吸力随着雨水的入渗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水位上升过程中基质吸力变化幅度小于降雨入渗过程;在排水过程中,砂土与粉质黏土各高程处的含水率随排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呈幂函数关系和指数函数关系,位置较高测点的含水率下降明显快于位置较低的测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