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4篇
  免费   492篇
公路运输   1549篇
综合类   388篇
水路运输   37篇
铁路运输   1330篇
综合运输   482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盾构刀具异常磨损及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京长江隧道大直径泥水盾构在穿越砾砂-砂卵石地层时刀具出现异常磨损,从刀具设计和工艺等方面对磨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刀具的改进方案。工程应用表明,改进后的刀具其使用寿命是原装刀具的6倍,工程效益明显,对类似工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92.
以南京长江漫滩地层某道路暗桥全套管钢护筒灌注桩近接既有盾构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单桩及群桩施工期间既有盾构隧道变形现场的实测结果分析及回归分析表明:单桩施工工况下,全钢护筒施工方案相比半钢护筒施工方案,临近既有盾构隧道变形主要发生在钢护筒穿越密实砂层期间,5~15m净距工况下,变形总量增加2.6~4.3倍,影响半径扩大30%;群桩施工工况下,通过调整群桩成桩顺序实现遮挡隔离作用,可有效减少后续成桩对运营隧道的影响,隧道变形量平均降幅达35%。由此说明,穿越密实砂层的全钢护筒方案对既有盾构隧道影响较大,近接运营隧道施工方案须慎重论证,不穿越密实砂层的半钢护筒方案可作为既有盾构隧道结构保护的主动预防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893.
为降低近接线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盾构隧道下穿句容河区间段复合地层的注浆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场施工实测的土仓压力与注浆压力、注浆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以土仓压力为依据的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的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以土仓压力为依据的盾构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可以很好地指导盾构注浆施工。  相似文献   
894.
以郑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开挖工程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建模分析,将数值模拟软件得出的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值与实际测量的数值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隧道拱顶处沉降最大,拱底处隆起最大;研究断面的横向沉降均呈W形分布;断面一地表最大横向沉降值为14.6mm,对应的数值模拟得到的最大横向沉降值为14.2mm;断面二地表最大横向沉降值为7.6mm,对应数值模拟得到的最大横向沉降值为7.2mm,可知横断面沉降的实测值和数值模拟值吻合度较好,说明数值结果比较可靠。对于地表纵向沉降,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处地表形成隆起,这与盾构机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有关,在开挖之后距离掌子面20m左右地表沉降基本趋于平稳,左右线的实测值与数值模拟值吻合度良好。断面二隧道穿越的粉质黏土厚度比较大,且自稳性较好,故断面二沉降要小于断面一的沉降,因此隧道开挖面处的地层特性对盾构开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95.
为获得精细、合理化的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设计方法,文章依托某大断面跨海隧道工程,对其结构选型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从管片拼装方式与分块、管片连接方式、管片材料等方面,分析了管片结构的选型方法;从计算模型的选取、计算工况与荷载的确定、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等方面,分析讨论了管片横断面和隧道纵向结构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梁-弹簧模型、均质圆环模型计算管片横断面时所得的内力分布并不相同,在实际设计中应以前者计算结果为主,后者进行复核;在地基变化剧烈处,盾构隧道易出现较大的纵向弯矩和管片环间剪力,可通过采用设置变形缝、硬岩破碎等方式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896.
为解决当前盾构渣土资源化装备庞大、操作复杂、对不同类型渣土及狭小场地适应性差等问题,以深圳地铁14号线六约北站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工艺以及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振动筛分、絮凝、压滤、管路和中央集中控制平台等成套系统装备,并在六约北站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 六约北站采用新装备和新工艺后,设备占地面积仅470 m2,最大处理能力达到1 400 m3/d,仅需4人即可维持整个装备系统的有效运行;设备系统对不同地层渣土的〖JP2〗适应性大幅提高,筛孔淤堵得到解决;所生产的粗骨料、细骨料含泥量和含水率大幅降低。由此可见,盾构渣土资源化处理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提升是装备升级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智能化、集装箱化成套装备,从而满足不同场地及周边环境的运行需求。  相似文献   
897.
某滨海填土区地铁盾构隧道,在运营8年后出现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结合区间隧道所在地区地质情况及结构特征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①地质情况复杂,隧道处于淤泥质地层中,衬砌结构发生不均匀变形;②道床结构与衬砌管片之间不密实,道床与管片结构变形不协调。根据病害原因,制定以适用的材料填充道床结构与管片结构间缝隙的病害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898.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134-135
盾构隧道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施工前查勘预测和抉择、施工中监控量测与控制;施工后长期预测,可有效减少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地区的干扰,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99.
城际铁路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国内尚属首例,干渠沉降变形控制要求严,工程实施难度及风险大。基于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的工程背景,从对机场与航空港区规划及机场电磁环境影响等方面,比选确定城际铁路下穿干渠的交叉方案。考虑工法对地层的适应性、干渠结构变形、风险可控性、工程投资等因素,研究确定大直径盾构下穿干渠的施工工法。提出盾构以2D埋深下穿干渠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即渠道坡顶、坡脚最大变形差≤1 mm/m,渠道位移(+10~-5) mm、变形速率≤2 mm/d。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盾构穿越干渠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干渠沉降可控、不影响结构安全。对盾构下穿干渠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对策措施,以降低或规避风险,确保隧道施工及干渠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900.
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铁建设将面临多次穿越既有地铁线路的问题,这是新线建设中等级最高的风险之一。本文选取了深圳地铁2号线斜穿地铁1号线工程案例,研究了盾构下穿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技术,分析了下穿过程中监控量测数据,总结出了盾构下穿过程的关键技术。可为以后的地铁穿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