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133篇
综合类   46篇
水路运输   29篇
铁路运输   32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针对内蒙古高原湿地软路基的特殊土质,结合碎石桩和土工格栅在地基加固中的作用特点,提出用碎石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的方案来处理穿越高原湿地的软弱路基。并利用平面应变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这种路基的受力性状、作用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土工格栅在其中起到类似抗拉膜的作用,从而控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减小路堤坡脚附近的侧向位移,增加路基的极限承载能力。但格栅对路基沉降量的影响则较小。通过实际沉降观测表明理论分析和实际效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52.
本文通过对青藏铁路格拉段第十、二十九标段湿地路基施工的全面总结,介绍了在高原环境和铁路建设高标准条件下,如何以‘环保优先’为宗旨,攻克湿地路基施工的软弱地基处理、环保与绿地恢复和季节性冻土路堤填筑等难点。  相似文献   
253.
通过详细介绍流水互通式立交设计,从交通量的分析着手,考虑实际地形情况,对互通式立交选型、布设原则及设计标准进行阐述,同时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出一些设计经验,可供业内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54.
在分析城际铁路车站污水水质、水量及重点污染物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人工湿地进行车站污水处理.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设计参数,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5.
公路穿越湿地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康 《公路工程》2008,33(3):155-159
主要从公路施工和运营2个阶段,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公路施工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运营以后,路面径流对湿地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对湿地的影响;公路施工和运营后,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湿地动物的影响;桥梁施工对湿地的污染等。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公路选线、施工、运营几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56.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相似文献   
257.
介绍青藏铁路季冻区湿地地基换填渗水土、抛(换)填片石、碎(卵)石桩三种处理措施的施工技术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58.
河道旁路处理技术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选择合适的河道旁路处理工艺是首要步骤,直接影响污染物去除、占地面积、工程造价、运维费用、生态景观等。现总结主要河道旁路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华东地区某水系旁路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实践,总结和分析旁路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特点、运行效果及优势等,总结相关工程设计经验,以期为相关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9.
新藏铁路已纳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在开展前期工作之际,为做好新藏铁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叠图对照等方法,研究新藏铁路沿线的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区分布、动植物分布特征等,并与青藏铁路、某在建高原铁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新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新藏铁路约80%线路位于生态极度脆弱区域和重度脆弱区域;(2)沿线环境敏感区数量多、面积大、保护对象重要、社会关注度高;(3)沿线湿地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动物区系主要为高地型。新藏铁路大部分区段位于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线生态环境原始、独特、敏感、脆弱,与青藏铁路格拉段生态环境特征类似,与某在建高原铁路区别较大,基于新藏铁路生态环境特征提出的保护对策可用于指导新藏铁路环境保护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260.
针对西宁至成都高铁若尔盖湿地段路基工程,基于传热方程、水分迁移方程与力场平衡方程建立季节冻土区高铁路基冻胀的水热力耦合模型,对比分析普通路基和保温路基的温度、水分和位移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保温层有效降低路基的冻胀量,同时减小左右路肩的冻胀量差;保温路基与普通路基的总含水量分布相似,由于保温层将冻结锋面完全阻止在保温层内,其冻深远小于普通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