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241篇
水路运输   9篇
铁路运输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研究及治疗寻找有效的手段。方法将36只雄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糖尿病1月组(M1)、2月组(M2)和3月组(M3)。取视网膜标本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血管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结果VEGF荧光免疫组化:M1组未见明显表达,M2组9只鼠中有5只表达增强,M3组有8只表达增强。视网膜血管透射电镜观察:M组未见异常改变,从M1组开始出现异常改变,且随着病程延长,改变增加明显,以M3组最为显著,表现为神经节细胞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凝集居边,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呈池样扩张,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可见到闭锁的毛细血管。结论糖尿病发展的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早于VEGF的表达;随着病程进展,VEG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提示VEGF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  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组升高 ,NDR组为 (5 13.71± 16 8.92 )ng·L- 1 ;NPDR组为 (738.4 2± 337.4 2 )ng·L- 1 ;PDR组为 (95 4 .81± 2 6 1.2 0 )ng·L-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血清VEGF含量与糖尿病病程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清VEGF含量直接正相关 ,血清VEG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定DR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血浆内血栓调节蛋白 (TM)含量变化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其在 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意义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 ,同时测定 6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2例正常人 (NC组 )血浆TM ;并根据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SDM组 ) ,微量白蛋白尿组 (即早期糖尿病肾病组 ,EDN组 ) ,大量白蛋白尿组 (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 ,CDN组 )。结果 ①与NC组 (1.4 6 11± 0 .392 6 ) μg·L-1比较 ,血浆TM水平在SDM组 (2 .0 2 81± 0 .5 813) μg·L-1、EDN组 (2 .6 6 32± 1.0 0 3) μg·L-1、CDN组 (4 .5 86 1±2 .5 2 91) μg·L-1,均显著升高 (P <0 .0 0 5 ,P <0 .0 0 5 ,P <0 .0 0 1) ;与SDM组比较 ,EDN组和CDN组血浆TM显著升高 (P<0 .0 5 ,P <0 .0 0 1) ,CDN组血浆TM水平显著高于EDN组 (P <0 .0 0 1)。②血浆TM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 (r值为 0 .5 74 ,P <0 .0 0 1)。③血浆TM分别与病程、FPG、GHbAc、BUN、Cr、TC、LDL、SBP、DBP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4 33、0 .2 2 7、0 .315、0 .2 2 8、0 .2 2 6、0 .2 0 7、0 .2 96、0 .4 77、0 .372 ,P均小于 0 .0 5 )。结论 血浆TM水平的测定有助于 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时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 ,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NA组 )和微量白蛋白尿组 (MA组 ) ,观察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检测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vonWillebrandfactor(vWF)、endothelin 1 (ET 1 )的血浆水平。结果 MA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均比NA组增高 (P <0 0 5 )。血浆vWF水平 :NA组为 (1 1 8 95± 46 72 ) % ,MA组为 (2 0 2 0 7± 73 3 0 ) % (P <0 0 1 ) ;血浆ET 1水平 :NA组为 (5 0 60± 1 2 3 9) μg·L-1,MA组为 (79 1 3± 1 4 0 4) μg·L-1(P <0 0 1 )。vWF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正相关 (r=0 .72 ,P <0 0 1 ) ;ET 1的血浆水平与vWF的血浆水平显著正相关 (r=0 .69,P <0 0 1 )。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 2型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比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更为明显 ,UAER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中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实验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周(DM2)组和糖尿病4周(DM4)组。大鼠断头处死,分离肾小球,提取纯化胞浆及胞膜蛋白。利用[r-32P]-ATP底物磷酸化的方法检测胞浆及胞膜PKC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和TGF-β1在各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中的表达。结果①DM2、DM4组肾小球细胞内总的PKC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胞浆PKC活性略有下降,但相差不显著(P>0.05);DM2、DM4组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细胞膜PKC活性与肾脏肥大指数(肾重/体质量)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正相关。②DM2、DM4组VEGF和TGF-β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与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高血糖慢性刺激可引起肾小球PKC活性增高,并上调TGF-β1和VEGF的表达,进一步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率增加,这在糖尿病早期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干预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途径。方法3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4 mg/d)、二甲双胍组(750 mg/d)和磺脲组(达美康160 mg/d)。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血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药物干预前后三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而空腹胰岛素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罗格列酮干预后血清瘦素明显减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提高,而二甲双胍组和磺脲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的水平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与激素治疗效应的关系。方法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刺激其生长,取其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检测IL-4、IFN-γ,激素治疗8周后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7例)及激素耐药组(14例)。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激素敏感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明显高于激素耐药组(P<0.01);IFN-γ水平在激素敏感组及激素耐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中的IL-4可以作为预测激素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高血糖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丹参组以及厄贝沙坦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复方丹参滴丸及厄贝沙坦灌胃。另设正常对照组以同体积蒸馏水灌胃。测定尿白蛋白、血肌酐及血糖;肾脏组织行PAS、Masson染色,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复方丹参滴丸大剂量时可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减轻肾脏的病理变化。降低肾小球VEGF、CTGF、MCP-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所致的肾脏损害,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尿脱落足细胞与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变化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方法收集IgA肾病患者尿液,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中足细胞Podocalyxin蛋白表达判断尿脱落足细胞数量,并通过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尿脱落足细胞与IgA肾病活动性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①尿脱落足细胞数量:IgA肾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蛋白尿组中尿中脱落足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脱落足细胞与IgA肾病活动性指标如破坏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活动性指数(dGAI)、肾小球慢性病变指数(GCI)、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指数(infI)、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指数(TCI)、小动脉慢性病变指数(VCI)、总评分、肾间质损害程度及肾间质评分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225、0.325、0.243、0.335、0.226、0.409、0.511和0.262,P分别为0.003、0.001、0.017、0.001、0.027,<0.001、<0.001、<0.001);③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以及dGAI指数、TCI指数进入尿脱落足细胞回归方程。结论尿足细胞脱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IgA肾病的活动性病变,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相关,有可能作为反映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