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1篇
综合类   821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19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1 毫秒
451.
目的探索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碳酸酐酶IX(CAIX)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正常早孕绒毛(NP)、33例葡萄胎(HM)和26例侵袭性葡萄胎(IM)组织中HIF-1α和CAIX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1α在NP、HM和IM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9/32)、45.5%(15/33)和73.1%(19/26)。在IM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M组和N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IX在NP、HM和IM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2%(10/32)、3.0%(1/33)、57.7%(15/26)。在IM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M组和N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M组织中几乎呈阴性表达,与N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CAIX在IM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 HIF-1α和CAIX的表达水平随着滋养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提示两者可能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52.
目的检测HSF1与XAF1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EC组)、3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E组)中两者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阳性表达率为76.6%,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6.4%(P<0.05);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XAF1阳性率分别为31.2%和72.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组中HSF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组中XAF1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与XAF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SF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XAF1的表达致使细胞过度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导致肿瘤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53.
目的检测大蒜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87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大蒜素对U87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大蒜素对U87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蒜素对U87细胞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大蒜素对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大蒜素能够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浓度>8μg/mL,P<0.05)。且大蒜素(浓度<8μg/mL)能够明显抑制U87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在大蒜素作用24h后,U87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38的磷酸化水平在大蒜素作用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蒜素能够抑制脑胶质瘤细胞U87的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p38信号的通路活性的调节进而降低MMP-2和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提示大蒜素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4.
目的观察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为骨髓移植,1例为脐血移植。HLA全相合8例,HLA不全相合13例。回输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9.078×108/kg,CD34+细胞中位数4.62×106/kg。10例患者采用BuCy方案预处理,9例采用改良的BuCy2方案预处理,1例采用非清髓的BuCy+氟达拉滨的方案,1例采用TBI+VP-16+CTX+meCCNU预处理。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案,其中20例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霉酚酸酯+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四联方案,1例脐血移植患者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术后观察受者的造血重建、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低剂量肝素+前列腺素E1+丹参注射液预防肝静脉闭塞病(VOD)。结果除1例患者于空髓期死于颅内出血,其余20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高剂量组MNC及CD34+细胞较低剂量组中位重建时间平均缩短1d。预处理中出现高热、寒战、胃肠道副反应、肝脏损伤及口腔黏膜炎等副反应,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HLA不合者较HLA全相合者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患者出现aGVHD(Ⅰ度3例,Ⅱ度4例,Ⅲ度2例);9例出现cGVHD,表现为皮肤及肝脏受损,经有效治疗后好转。术后100d内18例受者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7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出现EB病毒血症,1例出现尿BK病毒感染。1例患者因VOD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VOD。5例发生Ⅱ级至Ⅲ级出血性膀胱炎,经治疗后均好转。受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月(136d~9年),1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2%和63.9%,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1.0%和23.8%,无复发生存率为71.4%和14.3%。结论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BuCy及改良BuCy2的预处理方案均安全有效,毒性反应可逆、可耐受;高剂量MNC及CD34+细胞数组造血重建时间较低剂量组缩短;HLA不全相合者移植后GVHD发生率较HLA全相合者增高;低剂量肝素+前列腺素E1+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预防VOD。  相似文献   
455.
目的研究有无白细胞介素-6(IL-6)的两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作用及效率。方法通过两步法,采用两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CB-MNC分化为DC,即FST组和FST6组,分别为Flt3配体(FL)+干细胞因子(SCF)+促血小板生成素(TPO)、FL+SCF+TPO+IL-6。倒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比较两组间同样条件下诱导的DC数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 1FST组培养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分别为CD1a(11.83±3.45)%、CD83(31.15±8.35)%、CD11c(95.18±2.92)%、CD40(93.10±5.26)%、CD86(86.24±7.17)%,同等条件下获得上述表型的细胞(2.03±0.13)×106个;2FST6组培养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分别为CD1a(13.62±4.05)%、CD83(27.82±8.81)%、CD11c(83.29±5.31)%、CD40(85.30±6.85)%、CD86(78.86±2.23)%,同等条件下获得上述表型的细胞(2.58±0.11)×106个DC。两者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12、IL-10的功能。结论 FST组和FST6组通过两步法均能成功诱导出功能性成熟的DC,FST6组诱导DC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56.
45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细胞癌(N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NCC和癌旁肝组织进行TGF-β1多克隆抗体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NCC和癌旁肝组织TGF-β1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CC中TGF-β1的表达和MVD均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转移高危组中二者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二者在肿瘤大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C中TGF-β1表达强度与MV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在肝癌组织中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MVD和TGF-β1蛋白表达二项指标对评估HCC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8.
自1985年,Brown和Goldstein阐明LDL受体基因突变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以来,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关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染色体定位、突变和多态性的研究论文呈指数增长。一些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被定位、克隆。如Marfan综合征是由微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突变也可表现为家族性孤立性胸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459.
460.
应用酶免疫技术对118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Ⅲ型胶原(Ⅰ-C、Ⅲ-C)含量测定,分析三者与肝功能指标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患者血清TGFβ、Ⅰ、Ⅲ型胶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逐渐递增,组间差异显著。血清TGFβ1与Ⅰ-C、Ⅲ-C、谷丙转氨酶呈正相关,与白/球比值、血清总胆红素不相关。提示TGFβ1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与Ⅰ、Ⅲ型胶原的联合检测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