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469篇
水路运输   37篇
铁路运输   40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检测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动态检测其变化,借以帮助肿瘤筛查、诊断分类、监测复发、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目前,尚没有一种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其敏感度和特异性是临床应用的选择性指标。肿瘤标志物阳性并不意谓着患有肿瘤。本文简述了13种常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提示了肿瘤标志物与消化、呼吸、妇科、前列腺肿瘤的指示关系。肿瘤标志物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改善检测技术、评估联合检测意义仍是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肿瘤基础与临床》编辑部修回稿件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方法:将2015—2017年《肿瘤基础与临床》编辑部已录用稿件的1021篇修回稿件中涉及统计学的796篇纳入本研究,在不借助统计学软件或查询统计学数值表的情况下,分析其修回稿件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情况。结果:修回稿件大多数涉及统计学,且存在较高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率。结论:医学编辑应严把修回稿件统计学质量关,以发现直观性统计学差错,减少统计学审稿专家的工作量,降低有统计学问题的论文的刊登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4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PN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62例患者中女性55例(88.71%),男性7例(11.29%),平均年龄(31.58±12.67)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体检时发现,肿瘤好发于胰体尾部,平均最大径(7.81±3.54)cm,术前血常规、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提示胰腺占位,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至末次随访时62例患者均存活,2例(3.2%)复发。结论 SPN是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 HCC)最常见于以慢性非溶解性炎症为特征的肝脏疾病患者。炎性反应的主要来源是先天免疫细胞,即存在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 environment, TME)中的肿瘤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它通常由血液中单核细胞极化至肿瘤组织,然后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诱导产生。通过抑制有效的抗癌免疫、刺激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来促进肿瘤生长,并诱导肿瘤组织形成一种无抑制机制的环境,随着TAMs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逐渐明确,使得TAMs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重要靶点。在HC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AM亚型呈现异质性,而且其起源和动态表型已经被研究得较充分,因此可以通过阻断骨髓源性单核细胞的募集来减少TAMs的数量,从而从功能上重新编辑TAMs,使之获得新的抗肿瘤功能。本文将对TAMs靶向治疗HCC的基础研究进展和迄今为止的临床试验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骶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12例腰骶部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治疗组在显微镜操作下行肿瘤切除术,肿瘤部位均位于L1以下。其中124例行术中电生理监测(监测组),监测方法为皮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和肌电图(EMG)联合,88例未行术中电生理监测(未监测组),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对两组患者预后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测组的改善率及全切除率高于未监测组(P<0.05),联合应用CSEP、DSEP和EMG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9%,DSEP较CSEP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联合应用CSEP+DSEP+EMG对于腰骶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神经根的保护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