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3篇
综合类   196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大骨节病和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腺病毒感染与大骨节病(KBD)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PCR)检测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全血及KBD患者血清接种软骨细胞的腺病毒DN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血清腺病毒IgG抗体。结果KBD病区KBD儿童、病区对照组儿童和非病区儿童全血腺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4.92%和28.57%,腺病毒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8.29%、65%和6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BD患者血清培养细胞腺病毒DNA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结论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腺病毒均有较高的检出率;KBD的发病和腺病毒感染可能无直接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52.
以单克隆抗体补作溶解法分离T4、T8细胞亚群,PCR检测65例各型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和PBMCs中的HBVDNA,结合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探讨HBV侵犯免疫细胞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MCs中HBVDNA阳性24例(24/65,36.92%),不同类型乙肝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T4、T8、细胞亚群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6例和21例,HBVDNA阳性组IL2R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HBV对T8细胞可能更具亲嗜性,HBV对免疫细胞的侵犯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3.
一种改良式质粒DNA提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质粒DNA提取改良方法,探讨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含有目的质粒的菌株扩增后,运用改良后的碱裂解法进行质粒DNA小量提取,微量核酸仪测定提取质粒DNA的产量及纯度;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内切酶酶切及质粒转染真核细胞鉴定提取质粒DNA的质量及转染效率。结果改良式质粒提取方法获得质粒DNA产量为3.2 mg/L菌液,A260/280=1.91;内切酶酶切完全;质粒DNA以超螺旋结构为主;真核细胞转染效率为20%左右。结论改良式质粒DNA抽提方法操作简单、实用,获得质粒DNA产量多、质量高,能达到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4.
对不同发硒水平(<0.100,0.101~0.150,>0.150mg/kg)的大骨节病病区儿童血清酶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3组病区儿童血清酶谱表现一致,其中ALP,GOT和LDH明显高于低硒非病区儿童,提示病区儿童特有的血清酶谱似乎并非由低硒导致。而各组x线检出率与发硒水平不呈负相关关系,也提示除低硒外的其它因素与本病发生和发展有关。本实验中发硒水平的差异与病区儿童血清锰、铜、铁、铬、镉、锌等6种元素含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5.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不同碘营养状态下克汀大鼠脑内T45’ 和 5 脱碘酶活性变化 ,探讨低碘和高碘所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和甲状腺肿大的机理。方法 利用低碘饮食复制了Wistar克汀大鼠模型。取第 2代缺碘动物 ,自分娩之日起 ,分别给每窝母鼠和其哺乳的仔鼠供应不同含碘量的饮水以补给不同量的碘 ,并依次分 4组。选用 2 0日龄的仔鼠进行实验。对 4组动物模型甲状腺功能状态及脑T45’ 和 5 脱碘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①甲状腺功能比较 :血清TT3 水平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FT3 浓度低碘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74 .0 % (P <0 .0 5 ) ;作为甲功重要指标的TT4和FT4在低碘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均为正常对照组的 3.5 % ;适碘组与正常组相比 ,TT4和FT4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 ;高碘组除了FT3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外 ,其TT4和FT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仅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6 1.86 %和 6 2 .0 %。②脱碘酶活性比较 :低碘组脑T45’ 脱碘酶活性 1.95± 0 .32T3 ng/( μgT4·h-1·g-1组织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1.5 9± 0 .2 3T3 ng/( μgT4·h-1·g-1组织 ) (P <0 .0 5 ) ,低碘组脑 5 脱碘酶活性 1.38± 0 .2 1rT3 ng/( μgT4·h-1·g-1组织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57.
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对PPARδ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在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δ(PPARδ)表达中的相关调控因子。方法用RT-PCR扩增人类PPARδ启动子序列,通过Deletion及重组将不同长短的PPARδ启动子序列转化到PGL3-basic载体中,转染LOVO细胞,通过观测各重组体转染活性,确定PPARδ启动子活性区域。再通过电泳迁移率变更分析(EMSA)、突变等方法确定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对PPARδ表达的作用。结果Deletion及重组转染后发现PPARδ启动子活性区域在序列3361~3464之间,EMSA、突变发现AP1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后转染活性明显降低。结论AP1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后转染活性明显降低,提示AP1是PPARδ的一个增强子。  相似文献   
58.
本文在15只SD大鼠尾壳核上用半定量方法对微血管壁上5种酶,在亮视野显微镜下进行了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皮质和尾壳核的血管壁上,乳酸脱氢酶活性呈微量至强阳性反应,且随血管直径增大活性增强;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呈微量至中度;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呈阴性至微量,说明核酸及蛋白质合成能力低下;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呈强至极强反应,提示血管壁平滑肌利用三磷酸腺苷能力强。上述各酶在尾壳核各部之间活性无差别。提示:皮质和尾壳核微血管壁代谢活跃,有氧代谢微弱,以无氧代谢为主。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21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暴露,不给予打击及治疗;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白藜芦醇组模型建立后给予白藜芦醇200mg/kg腹腔注射。术后24、48、72h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72h脊髓组织IL-1β、IL-10、TNF-α、MPO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4、48、72h各时间点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IL-1β、IL-10、TNF-α表达及MPO活性降低(P<0.05);72h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白藜芦醇组较损伤组TNF-α、IL-1β、IL-10及MPO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性介质活性发挥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0.
介绍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发酵过程的模糊辨识,建立模糊预测控制模型。该模型应用于木糖醇发酵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