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0篇
  免费   321篇
公路运输   2642篇
综合类   1982篇
水路运输   1025篇
铁路运输   1094篇
综合运输   128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445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法测定西洋参药材中p-F_(11)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 离子阱质谱联用法 ,测定西洋参特有指标成分拟人参皂苷 p F11含量。方法 通过固相萃取小柱预处理样品 ,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全扫描法检测 ,选择离子法定量 ,用液相色谱 蒸发光散射法对该定量方法进行了佐证。结果 线性范围为 0 .4 5~ 7.2 0 μg ,回收率为 98.7% ,精密度和重现性实验RSD值分别为 2 .5 %和2 .8% ,样品在 4 8h内稳定性良好。该方法测得 p F11质量浓度为 3.0 1mg·g-1。结论 该方法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能准确分析、测定西洋参药材中 p F11含量  相似文献   
892.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各组于再灌注后306、0 min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中ET-1与NO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于再灌注后30 min及60 min时,肝组织和血浆中ET-1均呈上升,但C组的上升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同时肝组织和血清中NO呈下降,但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血清ALT、AST均升高,但C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C组的肝脏淤血明显较A、B两组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异丙酚通过保护肝窦内皮,降低机体内ET-1水平,提高NO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HIRI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93.
从公路设计中的数据需求和流程出发,阐述了工程数据库的特性,规划了公路工程数据库的总体结构,重点对关系数据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构造了关系-面向对象模型作为工程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并以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作为工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针对公路设计过程中数据操作的特殊需要,构造了标准数据查询类、平面工程类。通过对类的封装,实现了数据库功能的有效扩充,从而实现了具有实时查询、实时修改、实时存储以及支持分布式设计功能的公路工程库和公路标准库。  相似文献   
894.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TGFβ1 (78- 10 9) HBc融合蛋白 ,作为TGFβ1疫苗 ,用于抗纤维化研究。方法 合成TGFβ1 (78- 10 9)编码区DNA ,连接于质粒载体 ,再在其下游连接HBc编码区 ,测序证实后 ,进行原核表达 ,表达产物以SDS PAGE、ELISA等方法鉴定。结果 经DNA序列分析证实融合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SDS PAGE证实原核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2 5kD ,ELISA检测证实TGFβ1 (78- 10 9)和HBc的抗原表位均可正确暴露。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GFβ1 (78- 10 9) HBc融合基因 ,进行了原核表达 ,并初步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为下一步进行TGFβ1疫苗抗纤维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5.
目的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TM)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探讨TGF-β2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含有1.0μg/L TGF-β2或含1.0μg/L TGF-β2+100g/L鼠抗人PAI-1IgG(PAI-1中和抗体)的无血清DMEM分别孵育TM细胞24、36、48h。对照组(Co)加入不含实验药物的无血清DMEM,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MMP2及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PAI-1)的表达。结果TGF-β2可显著增强TM细胞MMP2前体及PAI-1的表达。PAI-1中和抗体可促进MMP2前体向其活化形式转化。结论TGF-β2可通过抑制MMP2的活化过程导致TM细胞的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堆积,造成房水引流阻力的增加,参与POAG的发病。  相似文献   
896.
目的探讨益肾胶囊对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肾脏核转录因子(NF-κB)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PD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治疗组大鼠血脂、肾功能及24 h尿蛋白(Pro/24 h)的变化,同时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肾小球、肾小管NF-κB及PD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观察,治疗组大鼠血脂、肾功能及Pro/24 h与模型组比较,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Pro/24 h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且益肾胶囊可明显抑制肾组织NF-κB、PDGF-β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益肾胶囊可明显降低MsPGN大鼠血脂及Pro/24 h,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NF-κB、PDGF-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97.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rhBDNF)对正常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及Alzheimer病 (AD)模型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预先加入rhBDNF并将 2 0 μmol·L-1的Aβ2 5~ 3 5作用于培养的海马神经元 ,进行形态学观察、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MTT自动比色微量分析。结果 实验对照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降至 5 9.5 % ,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rhBDNF实验组海马神经元存活率达到 65 .7%~ 72 .6% ,各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 5 0ng·mL-1为rhBDNF最适浓度。实验组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增多 ,胞体直径及突起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其 [Ca2 +]i 相对稳定。结论 rhBDNF对正常培养海马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能延长细胞生存时间 ;对AD模型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 ,抑制了Aβ对神经元的毒性 ,有助于AD的防治  相似文献   
898.
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混合遗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标准遗传算法,将每一个染色体与分组信息相结合,使染色体结构包含有更多信息,辅以λ-交换局部搜索技术,构造了一种新的混合遗传算法,对带时间窗约束的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求解,并与标准遗传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使用混合遗传算法,总行驶里程为162km,而使用标准遗传算法,总行驶里程为182km。结果表明混合遗传算法的求解结果比标准遗传算法更加接近最优解,所需的行驶里程缩短,有效降低运输企业的车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89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及MCL-1mRNA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宫颈鳞癌、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IL-6和MCL-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组织中MCL-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IL-6和MCL-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P<0.01),且IL-6和MC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566,P<0.01);MCL-1蛋白与MCL-1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0.772,P<0.01)。结论IL-6和MCL-1的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共同调节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对早期癌前病变的筛查,并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细胞因子靶点。  相似文献   
900.
P物质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早期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物质 (substanceP ,S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 ,EGFR)在银屑病发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组织和各期银屑病皮损处SP和EGFR的表达状况。结果 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和静止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处SP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和正常人 (P <0 .0 5 )。进行期和静止期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中EGF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P <0 .0 5 ) ;恢复期皮损的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SP和EGFR可能在银屑病发病的早期阶段相互协同而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