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450篇 |
免费 | 81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6215篇 |
综合类 | 10976篇 |
水路运输 | 10224篇 |
铁路运输 | 10045篇 |
综合运输 | 18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779篇 |
2022年 | 995篇 |
2021年 | 1418篇 |
2020年 | 999篇 |
2019年 | 750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575篇 |
2016年 | 700篇 |
2015年 | 1204篇 |
2014年 | 2413篇 |
2013年 | 2455篇 |
2012年 | 2733篇 |
2011年 | 3038篇 |
2010年 | 2837篇 |
2009年 | 3521篇 |
2008年 | 3424篇 |
2007年 | 2719篇 |
2006年 | 2502篇 |
2005年 | 2572篇 |
2004年 | 3130篇 |
2003年 | 3237篇 |
2002年 | 2704篇 |
2001年 | 2175篇 |
2000年 | 1535篇 |
1999年 | 1083篇 |
1998年 | 1087篇 |
1997年 | 1450篇 |
1996年 | 1427篇 |
1995年 | 1117篇 |
1994年 | 872篇 |
1993年 | 701篇 |
1992年 | 711篇 |
1991年 | 752篇 |
1990年 | 597篇 |
1989年 | 444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962.
简单形状这一条件的成立需要几个潜在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利用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式求解,然后得到所期望的正确值。类似这种简单形状的物体,几乎在各种场合都能见到。 相似文献
963.
电磁兼容(EMC)现已成为复杂技术系统愈来愈重要的特性。对潜艇而言,必须认识到,在耐压艇体内需要安装各种部件的可用空间非常有限。一方面像传感器系统,或者是通信系统的VLF天线变得越来越敏感;另一方面电机的推进电机是由电力驱动,并由微型控制器控制以达到更高效率。电力本身会在动力线中产生干扰电流和电压。其次,当在潜艇内安装民用元件时,有可能产生附加的:EMC问题。这是因为在重要的军事频段内,民用设备的电磁兼容状况一般是未知的,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EMC计划以保证整个潜艇系统的EMC。 相似文献
964.
965.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6,(3):58-61
水管路设计是高速动车组水系统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目前动车组水管路设计的现状,阐述了水管路设计的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并结合水管路安装维护的实际要求分析总结了目前水管路设计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66.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6,(2):1-5
MBD技术作为装配工艺设计过程的数据和技术支撑,能实现产品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检测。文章以轨道交通车辆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MBD的车辆模型、车辆装配模型的定义,并建立了面向生产工艺过程的MBD模型信息,包括机加工、装配、工装设计、焊接等等,最后搭建对模型文件的数据管理和数据传递平台。 相似文献
967.
968.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6):9-13
对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的设计创新及关键技术进行回顾总结,系统阐述在路基防冻胀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设计、接触网融冰技术、道岔融冰除雪等方面的研究创新及成功应用,以哈大高速铁路设计为依托,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高纬度严寒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修建技术。 相似文献
969.
BIM辅助铁路隧道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5):108-111
基于BIM技术的3D可视化设计环境和4D虚拟仿真环境,研究BIM辅助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推演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施工方案的环境、结构和施工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原则。针对铁路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特点,利用BIM辅助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建立施工方案的三维数字模型,优化设计仰拱与仰拱填充快速施工装备与工艺,模拟方案的施工过程。结果表明,BIM辅助铁路隧道施工方案优化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0.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9):42-48
在线路纵断面的设计中引入节能坡设计理念,对优化线路纵断面设计、降低牵引能耗值和节省运营支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速铁路的特点,提出高速铁路进站节能坡的设计方法和计算算法,给出计算流程,确定各影响参数的约束条件。开发进站节能坡设计程序模块,实现多参数化的进站节能坡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对车站坡段坡度、车站中心至节能坡变坡点距离、动车组编组质量、进站制动力使用系数、节能坡进入初始速度5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和仿真分析,确定各因素对进站节能坡的影响程度,为进站节能坡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