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78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肿瘤的病因发病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克隆技术,以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基因为模板,扩增后构建pGEM-T-polβ克隆载体,经PCR筛选,亚克隆于pET28a(+)表达载体中,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菌,经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设计3条单链DNA引物,退火合成含有单碱基缺失的DNA底物,与纯化蛋白共做碱基切除修复(BER)实验,最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polβ重组表达载体;在BER实验中,野生型DNA聚合酶β能够在DNA底物的酶切位点处将其切开,突变型DNA聚合酶β不能或部分将其切开。结论野生型DNA聚合酶β能够修复单碱基缺失的DNA底物,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在碱基缺失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丧失或减弱。  相似文献   
62.
用溶脲脲原体双相一步培养法和PCR方法同时测定50例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病人标本。双相一步培养法有24例阳性,阳性率为48%,PCR测定有20例阳性,阳性率40%,两者无显著差异。24例培养阳性,PCR有5例阴性,26例培养阴性中,PCR有1例阳性。本文说明Uu双相一步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阳性经高,不易污染等优点,对于Uu的临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PCR方法更快速简便,并直接能从样品中测定Uu的特异核  相似文献   
63.
从沙门氏菌鞭毛素基因序列,副溶血弧菌耐热溶血素基因序列和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序列中分别选择并合成一对引物,其PCR扩增产物264Bp,293bp和292bp。对这三种菌的标准株,临床株及无关菌株的PCR测定及酶切鉴定,均显示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设计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对弓形虫B1基因的保守序列进行体外扩增,显示该引物只对弓形虫核酸扩增,可对4个或4个以上弓形虫扩增出明显条带,检测弓形虫核酸的最低量为2.5pg。该PCR对急性感染弓形虫的小鼠,于48h后就可从部分小鼠(2/5)的外周血中检测到弓形虫核酸,96h后全部小鼠(5/5)外周血中均检测到弓形虫核酸,而感染24h后可从其肝、脾、肾等组织中扩增到弓形虫核酸。对34例孕妇外周血分别用ELISA及PCR平行检测,ELISA测IgM阳性者3例,PCR扩增阳性者6例(其中3例IgM亦阳性),表明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5.
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PCR)检测30例生殖器尖锐湿疣(CA)患者临床皮损、醋酸白试验阳性及阴性的非皮损区刮屑及尿道拭子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结果:CA临床皮损HPV29例阳性,阳性率96.60%,醋酸白试验阳性的非皮损区HPV22例阳性,阳性率73.3%,醋酸白试验阴性的非皮损区HPV21例阳性,阳性率70%,尿道拭子HPV18例阳性,阳性率60%。结果表明CA患者非皮损区及尿道内均存在HPV潜伏感染,HPV潜伏感染在CA复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了解肝炎患者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 2 5例肝炎患者TTVDNA ,对其中 3例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2 5例各型肝炎中 ,1 2例TTVDNA阳性 ,而 1 8例非甲~庚型肝炎中 8例阳性 ,血清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序列分析与日本株有很高同源性。结论 证实西安地区也存在TTV感染 ,TT病毒可能有一定肝损伤作用 ,TT病毒还可与HBV、HCV重叠感染 ,但似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为构建人乳头瘤病毒 1 1型 (HPV1 1 )DNA疫苗 ,从尖锐湿疣病变组织中克隆疫苗靶基因E6。方法 利用改良提取染色体外游离DNA的方法制备模板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基因克隆。结果 从病变组织中扩增出了全长人乳头瘤病毒 1 1型E6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并插入中介载体T easy中构建重组质粒 ,转化JM1 0 9扩增后经酶切、PCR及测序分析 ,证实克隆成功。结论 该实验的成功为下一步制备HPV1 1的治疗性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人细小病毒 B19( HPVB19)感染与川崎病 ( KD)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 30例急性 KD患儿和 2 5例健康儿童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30例急性 KD患儿血清中 HPVB19- DNA阳性 7例 ,阳性率为 2 3.3% ,其中 6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 ;对照组 2 5例血清中 HPVB19- DNA均阴性。结论 HPVB19可能是 KD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且可能参与了 KD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支原体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肾癌石蜡包埋标本95例,采用支原体通用引物的巢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结果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为81.1%;中、低分化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90.9%)高于高分化肾癌组织(72.6%)(P<0.05);中、晚期肾癌组织中的支原体DNA阳性率(92.9%)高于早期肾癌组织(71.7%)(P<0.01);支原体DNA阳性患者的3、5年生存率(57.9%、37.5%)低于支原体DNA阴性患者(89.7%、81.8%)(P<0.01)。结论支原体DNA阳性率与肾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支原体感染可能会影响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SAH组(n=32)和3-AB(n=32)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并给与大鼠腹腔注射3-AB(30mg/kg),于2次注血后3、5、7、14d处死取材,光镜下观察SAH后脑基底动脉形态变化;ELISA检测脑组织中PARP和MCP-1、hsCRP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基底动脉NF-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模型建立后第5天,大鼠基底动脉痉挛程度达到峰值[(30.47±3.89)%],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内径分别为(16.44±1.32)μm和(178.21±11.13)μm,脑血流量减少近60%(P<0.01),基底动脉NF-κB在胞质及核内表达明显增强,脑组织中PARP含量显著升高(P<0.01),MCP-1、hsCRP含量亦显著增高(P<0.01),分别为(365.29±28.08)pg/mL和(402.16±48.99)ng/mL;与SAH组比较,3-AB干预5d后,大鼠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明显缓解(P<0.01),其值分别为(22.65±3.21)%、(14.89±1.27)μm和(198.56±10.91)μm,脑血流量明显增加,基底动脉NF-κB在胞质及核内表达明显降低,脑组织中PAR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脑组织MCP-1、hsCRP含量显著下降(P<0.01),分别为(126.51±18.67)pg/mL和(285.39±39.07)ng/mL。结论PARP抑制剂3-AB能够减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抑制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