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78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人ECK基因外显子3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人eck基因外显子 3(exon 3)的克隆与鉴定方法 ,研究其在ZR 75 1细胞系中的突变情况。方法 设计一对eck基因exon 3特异性引物 ,提取人正常皮肤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ZR 75 1基因组DNA ,并以此作为模板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eck基因exon 3片段 ,克隆入中介载体pUCm T中构建重组质粒 ,转化JM10 9大肠杆菌 ,扩增后经酶切、PCR初步鉴定后 ,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①从正常皮肤组织上皮细胞、ZR 75 1细胞系基因组DNA中 ,经PCR扩增 ,获得了人eck基因exon 3片段 ;②建立了正常皮肤组织、ZR 75 1细胞系eck基因exon 3片段的克隆 ;③ZR 75 1细胞系中eck基因exon 3片段存在突变。结论 从人组织与细胞系基因组DNA中 ,成功地构建了人类eck基因exon 3的克隆 ,并证实eck基因exon 3在ZR 75 1乳腺癌细胞系中有突变 ,为进一步研究eck基因exon 3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STR位点基因扫描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索一种易于标准化的亲子鉴定方法。方法 选用九个群体家系资料明确的四核苷酸重复的STR位点 ,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引物、PCR复合扩增、灵敏度更高的 3 77测序仪对 45例亲子鉴定案例进行电泳分型 ,并自动收集数据和分析 ,自动判定STR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  2 1个案例排除亲子关系 ,2 4例不排除亲子关系。结论 STR位点的基因扫描方法简便、省时、快速 ,灵敏度高 ,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3.
为提高不典型结核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寻求结核病理想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结核病患者7种(125份)不同标本中的结核杆菌D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疾液、胸水中的DNA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4%、49.25%),血清中的DNA阳性率仅为28%(P<0.05),其原因主要与不同标本中存在的结核杆菌数目的多少有关。同一标本被检测两次(复检),阳性例数较前有所提高,这样可使某些假阴性结果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同一患者多种标本检测结果同时为阳性,则更支持结核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扩增人乳腺癌抗体全套可变区基因 ,将其克隆到T载体来构建T载体文库。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外周转移淋巴结 30例 ,TRIzol法提取总RNA、纯化mRNA ,行RT PCR扩增 ,制备T载体 ,用于PCR产物的克隆。结果 总RNA纯度高 ,完整性好 ,mRNA获得率为 1%。经RT PCR ,VH、Vλ、Vκ的每一条 5 '端引物均与其相应的 3'端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可变区基因片段 ,轻、重链T载体库分别为 1.7× 10 8和 3.5× 10 8。结论 所采用的引物能够10 0 %扩增目的片段 ,T载体过渡能显著提高克隆效率 ,为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和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形态及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变化,为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选择合适的回植时机。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1-5代胎儿软骨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率;用爱茜蓝(alcianblue)法检测软骨细胞聚集蛋白聚糖中糖胺聚糖含量;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胎儿软骨细胞从第3代起逐渐向成纤维样细胞转换;各代软骨细胞糖胺聚糖的含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第3代后处于较低水平;第2代以前Ⅱ型胶原表达较强,Ⅰ型胶原表达较弱,之后随传代Ⅱ型胶原表达减弱,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强;而聚集蛋白聚糖在第3代以前表达较高,从第4代后明显下降。结论人胎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第2代软骨细胞从形态和功能上最接近体内状况,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促凋亡基因PDCD5 mRNA在初诊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53例初诊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5 mRNA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35例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s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6.1%,较正常对照者(55.6%)升高;其表达水平(1.01±0.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52±0.13,P<0.05),且GD患者高T3水平组PDCD5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低T3水平组(P<0.05)。结论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表达升高,可能与GD淋巴细胞凋亡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CD40基因多态性在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内分泌科门诊的165例Graves病(GD)患者、113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为研究对象,以94例健康体查者为对照。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CD40基因5′非翻译区-1位点C/T多态性(5′UTR C(-1)T)、第三外显子58038位点-/T多态性;②应用扩增受阻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第九外显子64610位点C/G多态性。结果①5′UTR C(-1)T位点中CC基因型、C等位基因在GD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58038位点在372例样本中均为TT型;③64610位点未发现GG基因型。结论①西北地区汉族人CD40基因5′UTR C(-1)T位点上C等位基因型与GD发病有相关性,CC基因型者患GD的危险性较TT高;②58038位点-/T在西北地区汉族人中无多态性;③64610位点C/G在西北地区汉族人中未发现GG基因型。  相似文献   
78.
《经济导报》2006,(4):56-57
当Kary Mu11is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并使它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晚登陆加州海岸时,他根本就没有想象到这种方法会在分于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多个领域中变得如证重要。最初PCR技术由于缺乏精良的设备和试剂因而发展受到限制,但是没过多久,这种方法在几个小时内从少至单个细胞开始,扩增数十亿选择性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的能力,显然对于核酸研究和操作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通过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及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表达的检测,探讨内脂素mRNA表达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BMI)将116名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①测量研究对象的体征指标和代谢参数,计算BMI和腰臀围比(WHR);②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地塞米松联合方案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③应用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以及3T3-L1前脂肪细胞在不同分化时段内脂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肥胖组皮下脂肪组织内脂素的表达较非肥胖组显著升高(P=0.048),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的表达水平较非肥胖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相关性分析显示,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的表达量与BMI(r=0.26,P=0.047)、甘油三脂(TG)(r=0.298,P=0.000)和腰围呈正相关(r=0.191,P=0.041);皮下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量与TG呈显著正相关(r=0.384,P=0.000).③在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内脂素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分化末期达到较高水平且趋于稳定.其中,诱导分化后第6~12天较分化第0天显著升高(P<0.05),诱导分化第10~12天较第2~6天显著升高,诱导分化第12天较第6~8天显著升高.结论 内脂素可能与维吾尔族肥胖及脂代谢有关;体外实验证实内脂素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β-榄香烯(β-elemene)对白血病细胞的耐药逆转及其对聚腺苷二磷酸聚合酶(PARP)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类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柔红霉素(DNR)耐药株K562/DNR及其敏感株K562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其对β-榄香烯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逆转,采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药物累积,Western blot检测蛋白PARP和P-gp的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β-榄香烯明显抑制K562和K562/DNR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关系。低毒剂量(5μg/mL)β-榄香烯作用K562/DNR细胞,显著提高了柔红霉素的细胞毒作用,IC50降低至(0.68±0.43,P<0.05),逆转倍数为1.91倍。与柔红霉素单药组相比,加入低毒剂量β-榄香烯后,细胞药物蓄积明显增加(P<0.05)。β-榄香烯作用后诱导PARP裂解,同时下调了P-gp蛋白表达。结论β-榄香烯部分逆转K562/DNR细胞对柔红霉素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与增加细胞内药物的蓄积、诱导PARP裂解及降低P-g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