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开海远航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的传大壮举。可是中国自出现郑和后,再未出现过第二个郑和级的航海家,反而退居东洋,中国自此衰落;而西方自哥伦布之后,却出现无数个重量级的航海家,从而使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的新时代。郑和与哥伦布从事的同为远洋航诲活动,前者的时效远较后者要大,影响亦广,而后效却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也许哥伦布航海遭遇及其后效应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却是一种历史偶然性,而其后果则又是历史之必然。郑和与哥伦布现象的发生,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它是由东方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重农抑商与西方的重商主义两类完全相悖的传统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23.
和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节拍,中国第一个“航海日”如期而至。这个体现郑和精神,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这是民意所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和其从业人员以及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值得庆祝纪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24.
225.
重日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7):41-44
郑和,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父与父亲同叫哈只。哈只并不是真名,而是阿拉伯语haji的音译,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当时人们把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尊称为哈只。礼部尚书李至刚说郑和“自幼有材志”,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及其祖父、父亲的经历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226.
自190 4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以来,史学界根据新发现的遗迹及史料,翔实证明和评价郑和为中国明代大航海家是中肯的,毫无异议的。但是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一命题的学术争鸣中,却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宣扬国威说、耀兵异域说、贸采琛异说、经营国际贸易说、朝贡贸易说等等,莫衷一是。笔者以为郑和七下西洋的使命,其目的是贯彻执行明成祖对外开放、和平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政策,其次为航海贸易。据此笔者在文中缕述三条论据,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全部外交活动予以阐明。郑和七下西洋2 8年的历程,是以航海为载体,从事频繁的外交活动,架设起中国连接亚非各国的友谊桥梁,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功不可没。因此笔者提出:对郑和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应在大航海家的桂冠之上,加赠明代杰出外交家的桂冠。 相似文献
228.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6,(7):89-89
中远网络控股海兰信数据科技合同签字仪式举行;中远集团通过美国“海关贸易伙伴反恐”成员资格重审认证;美国杜邦高度评价中远船务安全管理水平;OSG订造15艘油轮;全球首季接单1130万吨;全球航运发展呈现航线轴心化四大新趋势;郑和宝船复原研究情况通报会在京举行;商船三井投资53亿美元扩张散货船队;三星重工赢得14艘集装箱船订单;以星航运将订造8艘超大型集装箱船 相似文献
229.
郑明,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服役55年的海军少将。他出身贫寒,依靠奖学金才读完了中学,考上了大学;他身体单薄,却在非常时期毅然投笔从戎、献身革命;他淡泊名利,却在部队的培养下从士兵做到将军;他老骥伏枥,在退休之后仍然致力于海洋战略和郑和宝船的研究与宣传,为传承中国海洋文化而不懈奔走……他的一生如此不凡。在辽阔的海岸凭栏处,将军极目远眺,仍感壮志未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