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26篇
水路运输   230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珠江水运》2012,(11):16-19
六百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运到了西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六百年前,郑和穿越了太平洋、大两洋,将两个半球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六百年前,郑和率领着船队穿梭于30多个国家,为中华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六百年前,郑和绘图造船,那个气势恢宏的中华宝船,将中华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82.
《游艇业》2013,(10):24-24
每年的10月9日都是世界邮政日。值此之际,我们也策划了一期将邮票文化和海洋文化结合到一起的选题,而提到我国的海洋文化,郑和无疑是我们的开山鼻祖。那么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就让我们重温二下这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83.
徐华 《中国船检》2012,(8):26-28
巴塞罗那的航海博物馆是由造船厂改造而成,热那亚的航海博物馆则脱胎于一个修船车间,与这些本身就承负着"海魂"的同类博物馆不同,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却是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这座2010年才投入运营的新博物馆,几乎具备了一切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在这里,即有古老斑驳的航海记忆,也有现代的航海足迹,更为重要的,是参观者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馆中巧妙的互动元素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轻松穿越时空的阻隔,揭开尘封的历史,切身体验海洋的博大精深,以及航海的惊心动魄。7.11航海日活动期间,本刊特别约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丛建国畅谈古今中外航海,探寻中国航海文明。  相似文献   
184.
本文在设计仿郑和宝船的工作中.结合大量的史料和专家的论著.对郑和宝船作了深入地研究.完成了仿郑和宝船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85.
郑明 《航海》2005,(2):7-11
古今中外学界评析郑和下西洋壮举之动因、目的、使命,众说纷纭,我个人在研究中体会主要有四点:  相似文献   
186.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邻近今上海市北境,但在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两地的作用却完全不同.刘家港是郑和航海的发祥之地,而近在咫尺且一度繁荣的上海地区却无所作为毫无表现.文章就两地的这种历史反差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7.
陈一路 《珠江水运》2006,(Z1):82-84
弘扬郑和远航精神,增强海洋意识,提高海事监管能力,推动我国海事建设,发展我国航海事业,巩固海防,增进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世界接轨,铸造中国高效的海事监管平台,建设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88.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89.
沈红芳  华志波 《中国海事》2011,(8):F0002-F0002
7月11日上午8点45分,以"兴海护海舟行天下"为主题的2011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在浙江舟山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希腊、葡萄牙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全国各地的2600多名嘉宾参加了盛会。大会在气势磅礴的《敬海·远航》歌舞情景演绎中拉开序幕。上午9点整,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190.
如果把1979年4月与席龙飞教授合作撰写《对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复原尺度的探讨》一文作为我俩从事船史研究的起始标志,那么至今已整整38个年头了,在这近40年的船史研究工作中,我俩始终是亲密的合作者,经常在一起切磋学术问题,投入古船考古研究,讲授船史课程,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和开展学术争论,并不断发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