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18篇
  免费   924篇
公路运输   2571篇
综合类   3826篇
水路运输   913篇
铁路运输   34087篇
综合运输   1345篇
  2024年   228篇
  2023年   858篇
  2022年   1034篇
  2021年   1043篇
  2020年   641篇
  2019年   588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743篇
  2014年   1469篇
  2013年   1619篇
  2012年   1960篇
  2011年   2034篇
  2010年   2230篇
  2009年   2188篇
  2008年   2752篇
  2007年   1952篇
  2006年   1980篇
  2005年   1791篇
  2004年   1904篇
  2003年   1569篇
  2002年   1561篇
  2001年   1638篇
  2000年   1548篇
  1999年   1072篇
  1998年   1144篇
  1997年   1299篇
  1996年   1274篇
  1995年   1015篇
  1994年   598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492篇
  1991年   469篇
  1990年   306篇
  1989年   371篇
  198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研究目的:分析无砟轨道基础上无缝道岔的纵向力传递机理,建立无砟无缝道岔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无砟无缝道岔受力及变形,并与有砟轨道无缝道岔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无砟无缝道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无砟轨道基础上无缝道岔的纵向力传递机理、温度力和位移分布规律与有砟轨道无缝道岔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62.
《铁道车辆》2007,45(6):9-9
2007年4月18日,举世瞩目的我国铁路第6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863.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和产品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和产品的新发展、技术水平和科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4.
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无缝线路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秋义  陈秀方 《铁道学报》2001,23(5):102-106
将结构可靠度理论应用于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分析。根据无缝线路稳定性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无缝线路稳定性极限状态方程,在无缝线路稳定性设计参数的概率取值基础上,采用Monte Carlo法分析了60kg/m轨无缝线路稳定性可靠度,得出提高钢轨焊接质量对提高轨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一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865.
赵瑜 《铁道货运》2001,(3):11-14
分析了建立铁路运输企业货运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并对铁路运输企业货运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66.
本文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在全国8个铁路局的29个到达场或编组场,对各种气候环境下的采集的10万个轴温数据进行了分析,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给出了不同等级热轴的判别模式,以及运行列车热轴预报方法,为建立“红外热轴监测系统”的计算机人工智能预报热轴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7.
介绍了快速客车三阀(高度阀、差压阀、空重车阀)一杆(高度阀调整杆)仿真试验台的主要技术指标、功能特点、工作原理及软硬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868.
介绍中国铁路物资沈阳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所做的工作,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网络经济的目标,提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69.
1制动梁吊座概况 转K3型转向架制动梁吊座,毛重4.5 kg,材质为ZG230~450钢,采用精密铸造工艺生产毛坯.制动梁吊座底面为加工面,加工粗糙度为Ra25,加工后与B面垂直,同时φ38mm1孔中心与底面的距离必须保证在135±1mm,B面与φ38 mm孔中心的距离应在30±1 mm尺寸范围内.安装时底面与B面两垂直面均焊接在构架上,两对称吊座并排支撑制动杆并保证其转动自如.  相似文献   
870.
积极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进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TMIS(铁路运输管理系统)和DMIS(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办公信息系统及通信网等建设方面,阐述了我国铁路信息建设和应用取得的成绩,提出了2002年底以前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目标与任务。并指出了确保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