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8篇
公路运输   275篇
综合类   21篇
水路运输   87篇
铁路运输   28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21.
针对现有电池单体有限元模型单元数量多、计算速度慢、在整车碰撞分析难以应用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梁单元,反映电池单体壳体的压溃和弯曲特性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电池单体的轴向压溃、径向挤压和压痕试验结果,验证了建立的电池单体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应用该简化模型进行了6×4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和刚性墙撞击电池组两种工况的仿真,并根据电池单体短路失效临界应变,确定电池发生短路失效的临界撞击速度和撞击质量。结果表明,在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工况中,撞击速度为245 km/h时,靠近刚性墙第2和第3层电池单体最先失效;而在刚性墙撞击电池组工况中,撞击质量为16.06 kg时,最先失效的电池单体位于靠近刚性墙的第2层。因此,应依据不同的工况来确定电池组内首先失效单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422.
本文综述了目前锂电池组在水下装备中的应用现状和技术进展,通过对现有深海锂电池技术的现状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在深海锂电池技术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发展深海锂电池技术的必然性和急迫性。展望了未来水下无人化装备用深海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聚焦在新体系锂电池、模块化成组技术、高效组合技术等发展方向,为我国水下装备向深远海进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23.
刘洋 《专用汽车》2023,(4):100-102
首先研究了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在应用过程中的火灾风险,然后分析了火灾危险性和起火原因。为了快速控制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火灾,降低其对社会群众造成的危害,在救援工作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救援效率。研究结论能为救援人员电动汽车火灾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4.
作为航运大国,我国船舶数量巨大且其中柴油机船舶占比较高,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牵引下,引入节能减排的纯电动船舶是大势所趋。锂电池(LIB)以能量密度高且安全性能好的优势在纯电动船舶储能系统中脱颖而出,目前锂电池船舶相关研究大多借鉴成熟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但两者运行需求与运行环境仍存差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有必要对锂电池船舶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梳理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锂电池船舶的安全发展提供思路。基于对国内外锂电池船舶发展概况的调研,对船用锂电池性能优化和安全防护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并对当前我国锂电池船舶发展利害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着重分析船舶锂电池组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特有安全问题,对锂电池船舶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预测,以期能够为锂电池船舶安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25.
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在不同充电倍率下最高温度和单体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在构建动力电池热模型的基础上,以抑制电池组内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目标,仿真分析了液冷板布置位置、流道设计和冷板出入口位置等因素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冷却系统,在电池组以2C倍率充电时,最高温度可控制在35.5℃,温差不超过5℃。  相似文献   
426.
段志勇  马菁 《汽车工程》2023,(11):2047-2057
为满足锂电池成包后的温度一致性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的复合冷却结构。利用数值模拟对液冷板内两种不同流道(流道Ⅰ和流道Ⅱ)的冷却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流道Ⅱ的冷却性能更优;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4个对流道Ⅱ冷却性能影响较大的结构因素作为设计变量,以电池组温差和冷却液压降为目标函数,建立设计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并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进行寻优。与初始结构相比,优化后的流道II对应的电池组温差和冷却液压降分别降低了10.52%和50.14%,而电池组最高温度仅升高了0.68%。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可为热管式锂电池冷却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