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5篇 |
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12篇 |
综合类 | 190篇 |
水路运输 | 353篇 |
铁路运输 | 606篇 |
综合运输 | 2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16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为研究岛式地铁车站内列车发生火灾时,站台细水雾与排烟系统对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依托西安地铁4号线岛式地铁车站,采用FDS软件建立1:1的数值仿真模型,选择大涡模拟,研究站内列车火灾规模为5 MW时,站台细水雾与排烟系统共同作用下,火灾烟气蔓延速度、能见度与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细水雾与排烟系统对烟气蔓延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缩尺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细水雾控制地铁火灾烟气蔓延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车门间隔开启时,烟气先向列车两侧蔓延,150 s时扩散至整个车厢并向站台层蔓延,当开启站台细水雾时,烟气温度明显下降,且随着细水雾粒径的减小与流量的增大,烟层降温效果增强;当水雾粒径为100 μm,流量为8 L·min-1时,距离站台中线3 m处断面平均温度为36.19℃,较未开启细水雾时温升降幅可达62.91%;同时细水雾使得烟层蔓延速度减小,在开启细水雾系统后200 s内2#楼梯口平均空气质量流速下降39.72%;当开启排烟系统时,可使列车内温度场纵向分布最大值向火源下游移动,加快站台层及列车内对流换热效率,使细水雾的气相冷却作用得到加强,二者同时作用时降温阻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2.
73.
燃料电池船舶运载着大量氢气作为燃料,在给船舶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因其易泄漏、爆炸等特性对船舶安全带来了威胁.针对船舶燃料电池舱内发生氢气泄漏的情景,选取目标船舶建立其燃料电池舱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理想气体模型和氢气泄漏参数,计算出氢气从管道的泄漏值.再基于流体计算软件Fluent,选取适合的气体扩散模型,通过边界条件的设置,开展对舱门开闭和通风口状态的联合通风条件下氢气在舱内的扩散过程的瞬态数值仿真实验,并对不同条件下的舱内氢气浓度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舱室上方的4个角落处,氢气的聚积浓度更高,是氢气探测器安装的最佳位置;在通风口保持自然通风的条件下,打开舱门可以使氢气的最终浓度降低20%左右;在单个通风口采用强制通风的通风量达到6 m3/s时,燃料电池舱内的氢气向其他舱室的扩散浓度可以维持在4%的安全浓度以下,且整个舱室的氢气浓度都可以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继续增大通风量对氢气浓度的降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4.
对某型车用直列4缸柴油机开展了机油消耗、窜气和曲轴箱压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在低负荷低转速工况下燃油消耗与机油消耗的比值(机燃比)不满足设计要求,随着转速和负荷的提高,总机油消耗量呈增加趋势,曲轴箱通风(PCV)系统所占总机油消耗比例较高,各工况点平均值约为10%。借助CFD仿真手段对原油气分离器及改进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得知原结构油气分离效率较低,改进方案分离效率大幅提高。验证试验表明,3种对比工况下改进方案窜气特性和曲轴箱压力均满足设计要求,PCV系统机油消耗均大幅度下降,说明改进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5.
通风网络理论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通风网络理论运用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是研究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的一种新方法。同时解决了在多通路隧道、长大隧道中,运营通风的宏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76.
特长公路隧道CO浓度设计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回顾了各国公路隧道CO浓度设计限值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含有CO的环境中,CO对人的时间意识、视力敏感度以及行动反应能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依据限制公路隧道内污染物浓度的目的是保障隧道内行驶机动车内人的健康、卫生和隧道的营运安全,建立了确定特长公路隧道内CO浓度设计限值的剂量—反应方程。以某特长公路隧道(长18.020km)工程为例,取CoHb=2%,得到了机动车以不同行驶速度经过该特长隧道对应的CO浓度设计限值。其结果可供相关特长公路隧道在环境保护、通风和防火灾方案设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7.
本通过单口掘进2.45km凉风垭隧道施工中的通风方案比选,提出了在长大隧道无轨运输施工方案中,计算通风机总供风量的建议方法,并进行了高压送风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8.
乌鞘岭铁路隧道施工通风特点及其对施工组织的制约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对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通风阶段的划分和各通风阶段特点的总结,分析出施工通风对施工组织其它方面的制约性,从而说明施工通风在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9.
李红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6(1):50-52,72
通过张家冲隧道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长大隧道的风量、风压计算方法,通风设备的选用和通风降尘的关键技术及隧道通风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对同类隧道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